《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29日 第 06 版)
图①:马宏达在进行日常训练。 |
奥地利时间11月27日,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落下帷幕。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我国派出的36名选手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激扬青春,发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取得了优异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我国自2011年首次参赛以来,连续3届获得金牌榜和团体总分第一名,成功踏入世界技能竞技第一方阵。为此,本报记者采访部分获得金牌的选手,倾听他们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精彩故事。
——编 者
从训练场到赛场,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用刻苦的训练精进技艺技能,以一技之长点亮梦想”
一把刮刀一把灰泥,手起刀落毫不费力,留在墙上的一抹白底平整细腻,行云流水间透着深厚功底——从腻子使用量,到刮刀与墙面的角度,再到上墙的力道,样样有讲究。
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来自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马宏达在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获得金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抹灰环节需要限时完成,操作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肌肉记忆。”马宏达说。出生于2000年的他,从小在美术和动手能力上显现出特别的天赋。2016年中考前,马宏达通过提前招生进入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一年后,他便加入学校的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实训队。
“舍不得睡。”这是马宏达在今年9月某天凌晨发布的一条微博。内容的配图,是在昏暗的实验楼内,一道光照亮他的工作台。备赛期间,马宏达每天训练时长不低于7小时;夏日炎热潮湿,训练服一天要换好几套;一双5厘米厚、能穿一年的防砸防刺的劳保鞋,在他脚上两个月就磨破了底……
“从60分到90分并不难,但只有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才能应对各种挑战。”马宏达说,相比国内训练时采用的12—13毫米石膏板,比赛时使用的是仅有6毫米的石膏板,厚度差别带来可弯曲度的巨大变化,操作稍有不当就会让材料报废,这一度让马宏达犯了难。经过和团队一晚上的讨论,新方案及时敲定,这也得益于他平时扎实的训练。
“越来越多像马宏达一样的青年人,用刻苦的训练精进技艺技能,以一技之长点亮梦想,也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加油助力。”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院长钱正海说。
汗水沉淀从容,奋斗凝聚底气。回忆起训练的日子,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移动机器人(双人)项目金牌获得者侯坤鹏、唐高远直言:“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侯坤鹏、唐高远两人分别于2017年、2018年进入漯河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学习。一次参与市里的光机电比赛,看到别的项目组操控移动机器人灵活运动,唐高远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此开始积累机器人相关知识,“零基础,都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坚持了下来……”唐高远说。
2018年,漯河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决定组建精英班,侯坤鹏入选;在这里,他与唐高远成为同学。刚到精英班时,唐高远一度难以理解函数的使用原理;侯坤鹏装配机器人不熟练。两人面对困难的方法都是“加练”——晚上下课后,唐高远继续刷题,体会函数的作用;侯坤鹏则留出一个小时来练习拧螺丝等动作,克服紧张情绪。最终,他们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六晋三”集训考核并代表中国队参加此次比赛。
刚进国家集训队时,有一次,为节省时间,尽快调试出合适的程序,他们一连在操作台吃了9天泡面;2021年,两人几乎一年没有回过家,整日泡在学校的实训教室中,与教练一起解决新发现的问题……
对于未来,两个人都有清晰的规划:“我们想继续留在学校任教,把自己在大赛上积累的经验、交流的知识,传授给学弟学妹们。”侯坤鹏、唐高远即将入职漯河技师学院,正式成为一名教师,投入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去,“我们想鼓励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热潮当中。”
从领奖台到讲台,他们传递热爱、不负韶华——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想做好一件事,必须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报告厅中,一名身姿挺拔的小伙子正在同台下的同学们热聊;在他的胸前,一枚特殊的金牌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中国代表团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取得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自参赛以来在家具制作项目上拿到的第一枚金牌。与金牌的光滑闪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名叫李德鑫的22岁年轻人手掌和指腹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出生于“木匠之乡”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李德鑫从小就爱动手做小物件。2018年,他高中毕业后进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这所学校也是家具制作项目的国家级集训基地之一。
大二时,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备选选手徐志威来班级里交流,看着宣传片里身披国旗的前辈,李德鑫心动了:“原来好手艺也能为国争光。”经过层层选拔,李德鑫进入了校队,开始艰苦训练……
家具制作项目有146项进行打分的指标,以1米高的柜体总高为例,尺寸差要求在正负0.5毫米之内,做不到就得零分。
为了练好基本功,仅燕尾榫这一部件他就做了上千个;为了锻炼抗压能力,模拟比赛时,教练常常带着几十个同学来到现场围观,做出各种正式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干扰;为了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展现中国大国工匠的魅力,他的训练甚至包括形体、礼仪、语言等各个方面……“正是因为教练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我的技艺才得到快速提高,以后我也会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们。”刚刚成为老师的李德鑫感慨。
“参赛选手取得的巨大荣誉,让很多人看到了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这些金牌选手为年轻人做出了榜样示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家具制作项目组长刘晓红说。
美容项目金牌获得者王珮也选择教书育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王珮说。
2017年,王珮走进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后来,由于专业能力突出,她进入位于重庆的国家集训基地,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王芃老师。
对美容行业而言,克服手的稳定性问题、实现“对称”是必须攻克的难关。由于手不稳,她做睫毛时,容易导致睫毛粘连或不到位;做美甲时,在细小的甲片上画不出精致对称的图案;画眼线时,也常常歪歪扭扭不一致……
“为了帮我克服技术瓶颈,王老师不仅为我找来世界上各种前沿的范例资讯,指导我一遍遍练习,更让我领会到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工匠精神。”回忆培训时光,王珮娓娓道来。
“技能成才之路很苦,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够品尝到成功的香甜。”王芃耐心的教导让王珮逐渐沉下心来,不断琢磨、复盘,再训练数千遍;练习过的甲片、假睫毛等美容道具至少上万个,“走在路上,我会观察每一个人的五官和体态,把每一个路过的行人都当成我的考题。”王珮说。
“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某一领域的产业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黎勇说,“这些金牌选手投入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中,不仅能有力传承高超技艺、冠军精神,更能激励带动、培训培养更多青年人才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从工业制造到移动应用,他们不断开拓、追求卓越——
“最终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感觉所付出的汗水一下子就值了”
时间回到2022年10月,德国莱昂贝格,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吴鸿宇正在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数控车项目的比赛……
比赛一共分批量件、组合件、单件的切削加工这3个模块的考核。“专家组提供图纸,选手根据图纸把零件加工出来,要保证加工的精度和尺寸以及加工出来的正确率。”吴鸿宇说,项目的难点就在于考验选手操作数控车的能力。
在备赛期间,吴鸿宇从早上8点开始,一次训练4小时,一天进行两到三次训练;有时候甚至延长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下课。
“机械类项目的操作,需要连续长时间动脑动手,教练陪着我们进行指导调整和分析。”吴鸿宇说,“当我把工件按照规定的尺寸制作出来时,会很有成就感、自豪感。”
用刻苦的训练精进技艺,用不懈的奋斗书写青春。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来自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杨书明,成为移动应用开发这个新增项目的首位金牌获得者。
移动应用开发项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一个移动APP,包含原型设计、界面实施、功能开发、APP测试等4个模块。此次比赛的任务是以世界技能大赛为主题,制作相关的展示性APP,引导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该赛事。
“考题范围广、题量大,几乎所有参赛者在比赛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还在赶进度……”杨书明回忆:该项目不仅考验选手们的编程思维和对指定工具的熟练程度,也更加考验选手们的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选择了技能成才的道路,就要勇于付诸实践、坚持不懈。”杨书明说。在备赛期间,他一周六天训练,早上8点到集训基地一直练到晚上8点,训练结束后再进行当天技术总结,等忙完差不多过了晚上9点。
当听到颁奖典礼上宣布比赛结果时,杨书明忍不住与其他选手互相拥抱,跳起来庆祝:“最终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感觉所付出的汗水一下子就值了。”
“技工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新兴产业或先进制造恰恰是技工教育应该快速直接、最早进入的领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说。
(本报记者吴凯、窦皓、王者、杨颜菲、王欣悦、洪秋婷、姜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