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人民日报》周育先代表:材料创造美好世界

2022-10-20 14:36 来源:综合

文:袁 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

10月17日下午和18日上午,党的二十大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继续认真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团长郝鹏参加分组讨论。讨论中,代表们踊跃畅谈认识体会。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代表说:过去5年是党和国家事业深刻变革、成就非凡的五年,是央企大跨越、大发展的5年。中国建材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大力推动企业主责主业整合融合,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让更多新材料更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更好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笔者观察,周育先代表的心怀“国之大者”,正是二十大报告中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碳纤维复合材料、辐照石英玻璃用于‘天和号’核心舱,高纯石英玻璃保障‘天问一号’,非线性光学晶体KTP用于‘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高强度玻纤、可加工云母陶瓷应用于神舟飞船,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固体浮力材料用于‘蛟龙号’。”配得上“天和号”“墨子号”“蛟龙号”这些“国之重器”建材产品的,惟有“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力于“国之大材”的中国建材集团。

“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攻克8.5代TFT-LCD玻璃基板关键技术并稳定量产,实现了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百吨级T1000、千吨级T700/T800高端碳纤维成套技术自主可控,西宁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入选2021年央企十大工程;百余款全系列风电叶片产品满足陆地、海上不同场景需求。近两年,中国建材接连不断传出从“0”到“1” 科技重大突破的消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战略部署中,必须把“0”到“1”科技创新发展,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之上。而这既要通过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身的自立自强,更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来支撑和保障我国产业和经济,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周育先深谙此道。

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文章。文章中,周育先代表表示:聚焦关键领域深化改革,中国建材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集团内部业务专业化重组整合,大力发展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等新领域,研发量产了柔性可折叠玻璃等一批新材料。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如今,中国建材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企业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大大激发。

攻克高水平放射性核废液玻璃固化世界难题,助力实现我国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低热水泥筑牢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安全屏障,川藏线工程专用水泥通过试用验证;瓷芯复合绝缘子用于特高压输电工程服务国家电网。

观察中国建材的这些科技创新,深具“时空坐标”和“哲学思辨”,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二十大报告中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中国建材在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中,引导构建了主体多元、定位明晰、有序合作、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着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源创新的科技驱动发展。

“哲学思辨”,中国建材科技创新实力逐年稳步提升。但他们又看到,科技创新实力与“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还有差距。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大瓶颈,是基础研究薄弱、原创能力较为缺乏。面向未来,中国建材要在世界建材科技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时空坐标”,在中国建材看来,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俄乌冲突导致的资产价格上涨等,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用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社会经济两个线索的历史交汇:一是来自大多靠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可以看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阔步迈出“中等收入陷阱”;二是来自生产关系,其理论与发展实践比,或有非常大的滞后。表现为一、过多的西方语境和其它,如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熊彼特创新、非均衡生产等等。

观察“中国建材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笔者发现周育先提出中国建材“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使命,投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这样企业使命制度有着精神价值取向的哲学表达,传达出科技向上向善的人文追求。美(美好)已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动机、“生意”,即“生活的意义”。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写出《国富论》之前,曾出版了《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是位哲学和道德的教授,他关注经济背后的人文和道德。中国建材建设幸福美好科技型企业,寻求文明正义正念,经营人文人伦,实现幸福美好生活旨归,致力于人与技术“和解”的经营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育先”,蕴育的“先机”,既有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中国建材“积极鼓励‘揭榜挂帅’,为科技英才提供创新‘竞技场’,强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制度,让科研人员安心搞科研,让各类人才尽展其能,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是“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说:“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胜过欧洲人,那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便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之问”或道出了近代中国科技、社会的镜像。“李约瑟之问”至少给了我们的工业发展一个启示:工业的发展或面临多次数、全方位路径、多维度、全要素的生产关系的协调。中国建材“双碳”视阈下的绿色管理精进有口皆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协同处置固废,发展风电叶片、光伏玻璃、碲化镉玻璃等玻璃新材料,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矿山,研究应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

100年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辨证法》《资本论》,就有“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然而人类在“工业化”“大发展”的阶段,似乎忘记了它。1962年生物学家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向我们发出警示,而真正认识到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欣慰的看到有包括中国建材企业在内的中国。

中国建材“双碳”视阈下的绿色管理,周育先开启了“生态文明”与这个“板荡世界”的经典对话。“李约瑟之问”,阐释了世界发展所谓传统资源的禀赋,让位于绿色发展和技术革命。工业文明时代,我们按照笛卡尔哲学思想的“整体即部分之和”理念,而后工业时代,整体或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周育先对话”回答了它们间重要的相互共生关系、作用和反作用,使得组织进阶到人—社会—自然的融合。

“绿色发展”同样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学、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学、自然—技术—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共享共存文化学、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中国建材所探索的“绿色发展”理念,突破了传统的创新概念。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理论大都是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研究创新,而“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和人文,进一步丰富了“美好世界”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将“绿色优先”作为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

(袁 清,央媒评论员,研究员,战略营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