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青春力量服务社会 交大实践团赴川调研在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2-08-25 17:50 来源:综合

2022年7月至8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千年蜀都 青羊拾遗”社会实践团18名川籍学生,赴川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羊区这个占据成都市70%历史文脉独特优势的区域为样本,走进清源、康庄、董家坝等3个涉农转型社区,访谈社区书记、非遗传承人、在地手工艺人及党员群众,了解基层党组织如何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并通过人文价值培育精准供需于民。

实践团利用一周时间走进青羊老城区周边村社区蹲点,听取片区服务结构、资源匹配及发展载体等方面真实发声,并实地调研劳动教育基地、社区“初心馆”、乡土文化场景再现的“源生活”市集等点位;在人物访谈中,向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求教文化传承意义,对话社区书记党建引领下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与川菜传承人探讨川菜发源路,听非遗传承人讲述一把铜嘴长壶的故事……非遗文化探寻、文化融合调研,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不断更新在地文化溯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意义,理解以人文价值持续倡导社会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信精神。

上好一堂特别的“思政课”。7月23日,实践团来到青羊区康庄社区调研访谈。康庄社区人口约1.3万余人,社区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5个居民小组。实践团与基层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托育、助残、文化活动等工作。在康庄之行中,大家不断回顾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信仰加持、为头脑补钙,上好了一堂别具意义的校外“思政课”。

图1:调研文家街道康庄社区

图2:在康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听取社区创新发展报告

调研找准社区资源激活路径,深挖多元治理手段助力乡村振兴。董家坝社区位于青羊以西,人口约3千余人。社区营造“大院坝精神”以协商共治破解三村混居、主体意识不强等治理困境。7月20日,实践团来到乐平新居小区,在一处公共空间,社区拼布达人正举办一场手作公益课堂,同学们慢下脚步与村居民亲切恳谈,完成文化文明等方面问卷调查。清源社区村居民4.7万余人,近年来持续以党建活力推动发展。7月21日,实践团走进清源社区访谈社区书记,针对服务载体单一、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实践团在优化产业结构、厚植乡土文化方面提出许多好建议,并就乡土市集“源生活”开展直播,直播镜头通过云观览“思源堂”-初心馆-“吼堂文化”场景-“农作体验区”等走进清源,吸引两万余人线上观看。

图3:实践团在当地村民指导下了解传统拼布文化

图4:在社区体验剪纸文化艺术

图5:一针一线体验钩针传统文化

图6:在董家坝社区开展居民需求调研

图7:在清源社区启动调研活动

图8:在清源社区举办线上直播活动

在生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红色路线”研学中锤炼品格。实践团边走边学,将劳动价值观培育和“红色路线”研学作为实践关键环节。7月初,实践团来到成都市劳动教育基地的同辉学校,参访陶艺作坊、农耕园等“家校社”共育劳动场景,并在农场挥动锄头流汗出力收割作物,深刻理解“知行合一”及农耕文化内涵;青羊蕴藏的丰厚文化底蕴吸引大家用脚步丈量“红色路线”。8月中旬,实践团招募5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社区“红色游线”,从努力餐-辛亥秋保路英雄死事纪念碑-李家钰故居的研学到文化宣讲,这条经典的游线,让实践团在研习中厚植革命精神、接受思想洗礼。

图9:在同辉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体验

图10:在同辉学校研习农耕文化

图11:“大手牵小手”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游线”暨天府文化宣讲活动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争中展现交大学子的使命担当。7月中旬,成都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各方社会力量纷纷加入志愿队伍。22日,实践团主动报名志愿服务岗,协助当地社区完成疫情防控工作,三个小组奔赴多个社区报到。在清溪南街18-20号封控小区,黄惟暄等五位同学坚守在配送物资等一线岗位,并加入业主群在线服务,战高温迎酷暑,与时间赛跑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在清水绿苑封控区外活跃着唐荣璟汐等五位同学,他们有的穿上大白服负责核酸验码,有的忙着物资配送及资料整理;在鼓楼社区,刘云涛等七位同学顶着骄阳搭建核酸检测帐篷,布设运送现场物料。从社会实践到抗疫一线……实践团创新思考的“帐篷快速搭建法”“需求清单优化”“配送数据分析”受到社区一致好评。将所学知识派上用场,面临突发疫情用行动体现青年责任担当,实践团让这抹“交大蓝”成为抗疫一线闪烁耀目的青春靓色!

图12:实践团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图13:实践团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图14:实践团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在非遗博览园考察学习拓展视野,以此增强实践活动的深度思考。8月,实践团在成都非遗博览园流连忘返,在观摩银花丝、漆器、蜀绣、竹编四类并称为成都非遗“四大名旦”作品时,大家感叹手工艺的精妙和文化瑰宝。成都和上海等五个城市作为“非遗进社区”试点城市,大力挖掘本地匠人,弘扬传承手工艺,增强非遗传播活力。如今,居民朋友能够在社区近距离欣赏体验面塑、剪纸等匠艺,如董家坝、清源等社区的生动实践。匠人们满怀深情表示愿意协同手艺发扬光大。实践团理解的乡村文化振兴,正是为了唤起社会面的重视与共同努力,引导树立文化自信,尊重鼓励更多匠人传承城市文脉。未来的非遗作品不再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落地社区的展示平台会鼓舞社会民众共同传承传播文化的信心。

图15:观摩学习非遗博览园

图16:在非遗博览园参访学习

指导教师任子文认为,这次实践活动成效明显,全团成员不断在实践中悟真理、求真知,躬身基层问计策,着力于破解基层党组织在如何培树文化自信、根植党员群众文化厚度、形成共建共治合力方面的精准服务手段问题。指导教师张杨对实践团始终找准主题围绕基层样本思考实施路径进行肯定,他认为基层需要更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及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知民情、炼品格。

21级机动学院学生黄惟暄作为实践团团长,在实践前期就投入大量精力在家乡进行了调研准备,并积极衔接政府部门、社区及社会力量支持,让实践团能够顺利走进基层。他认为:“基层实践是有意义且有趣的行动,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队伍,我们会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研究领域,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帮助基层组织拓展发展资源载体。”机动学院大一学生赵四维表示:“传承巴蜀文化需要推广,我们调研基层治理范式,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实现自我赋能,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参与基层治理出谋划策,很值得自我挑战!”材料学院大一学生唐荣璟汐表达感悟:“在社区,与老百姓交流,与社区书记畅谈,是以往学习生活中不一样的体验。在理解这次文化实践目的中,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也让我不断地受教育、涨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知识践行路上没有终点,实践团凝聚共识梳理出《乡村文化振兴之基层实践探索》等四篇干货满满的调研文章,送至社区为他们提供工作参考,也希望撷取精华面向更多村社区推广。18位青年信心满满,将本次实践视为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一步,不断思考文化自信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意义,让知识学以致用,让成果得以转化,他们秉持“爱国荣校,强国有我”理念,为在地文化溯源和精神寻根的社区行贡献智慧才智!

图17:在清源社区举办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