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30日 第 08 版)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内,法官正进行线上调解。 |
拿起手机登录相应平台,就能申请在线立案;身处异地,通过视频方式即可完成庭审环节;裁判文书电子化送达,真正实现“无纸化”办案……如今,“智慧法院”建设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务。防疫期间,“智慧法院”惠民生,全力保障诉讼服务“不打烊”、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掉线”。
网上办案成常态
近日,江西省鄱阳法院团林法庭打出一套“智慧”组合拳,高效调处了一起拖欠工资的劳务合同纠纷案件。针对原被告双方一个身处江西九江、一个远在浙江杭州的情况,承办法官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开展了“云”办案。
将案件录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赣法e化解”,远程沟通调解意见,切换至人民法院多元化解平台,上传调解协议让双方签字,发送电子版调解书——团林法庭用时不到1天就完成了调解工作。原被告双方全程通过手机操作完成相关程序,十分方便快捷。
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审判执行业务深度融合,“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网上办案、在线诉讼日益常态化,通过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和几个软件,就能足不出户打官司、解纠纷。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法院已实现网上立案、提交材料、申请阅卷及在线开庭等功能,极大方便了法官、律师及当事人。在线下庭审中,数字技术也能提供极大助力。例如,上海等地法院已采用区块链技术对庭审过程录音录像,无需再打印纸质笔录。此外,应用程序、在线平台等多种形式的手机法院功能也日益完善。
防疫期间,“智慧法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落到实处,不仅有效配合了疫情防控工作,也彰显了司法工作的人文关怀。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全国法院在线立案1143.9万件,在线开庭127.5万场。司法区块链上链存证17.1亿条,电子证据、电子送达存验证防篡改效果明显。形成经济社会运行大数据报告220份,“数助决策”服务社会治理。知识服务平台涵盖类案推送、信用评价、庭审巡查等业务场景,为全国法院提供智能服务1.4亿次。
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打开微信小程序“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经过身份认证、人脸识别、证件核验、录入电子签名等步骤完成注册,登录后即可关联案件,并选择法院参与在线调解和在线诉讼。
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了解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由“中国移动微法院”转型升级而来,3月1日起运行。该平台集成调解、立案、阅卷、送达、保全、鉴定等全国通用诉讼服务功能和地方法院特色服务功能,支持人们在总入口集中查询、办理全国法院的诉讼服务事项,满足人们一站式办理全国法院在线服务的司法需求。
近年来,“智慧法院”相关制度及平台建设不断加快。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的《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分别明确了在线诉讼、在线调解的规则体系。今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正式施行,明确了人民法院在线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运行维护保障、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专家认为,三个规则既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有机衔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规则体系,将逐步建立互联网司法规则体系,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司法保障。
各地人民法院纷纷开展创新探索,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在司法公开、诉讼服务以及审判执行方面的建设。例如,浙江法院打造的“移动微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研发的“e法亭”、江西法院构建的“收转发e中心”、重庆法院推出的“4+1重庆‘智慧法院’新生态”等,为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司法服务。
公平正义“不掉线”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针对目前从全国到地方不同级别、多种形式的“智慧法院”平台,夏海龙认为,“智慧法院”建设未来仍有很大空间。在使用体验上,建议尽可能提高不同法院系统在功能、操作上的一致性,并进一步推动全国统一“智慧法院”系统建设,持续优化其稳定性和易操作性;在功能上,建议推动法院系统与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互联互通,以提升当事人信息检验、司法取证、执行等环节的准确性和效率。
日前,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对人民法院新一年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合理准确适用在线审理机制,保障当事人选择权和知情权。坚决摒弃“在线审理”就是“简化审理”的错误认识,确保在线诉讼“降成本不降质量、提效率不减权利”。据悉,人民法院将推进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为群众诉讼和法官办案提供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化的智慧服务。同时严格划定技术边界、保障数据安全,防止因为技术过度介入而影响司法公正和中立。
民有所需,法有所为。用“智慧”解民忧、顺民意,惠民生,是“智慧法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家指出,人民法院应继续着眼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互联网司法技术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实现更高水平数字正义,让更多人体会到互联网司法服务带来的方便,不断弥合“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