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佳元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5日 第 11 版)
北京冬奥会成功落幕,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的场馆设施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运动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见证了一系列新的奥运纪录、世界纪录的诞生。
在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奥运舞台。本届冬奥会奥运村独具匠心,场馆令人叹为观止。
筹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中国最大化利用了已有场馆和设施, 力求将所有场馆建设成为绿色场馆,并兼顾赛后利用,为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见证冬奥荣耀时刻
2月5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诞生了本届冬奥会的首个冬奥新纪录。在女子3000米决赛中,荷兰选手伊雷妮·斯豪滕以3分56秒93的成绩夺冠。由此开始,“冰丝带”将“最快的冰”这一称号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共迎来了速度滑冰项目的10项冬奥会纪录和一项世界纪录。
在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的比赛中,两位荷兰选手在短短10分钟内接连打破该项目冬奥会纪录,其中获得冠军的内斯毫不掩饰对“冰丝带”的喜爱之情:“这块冰面太让人惊喜了,我非常非常喜欢。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里做到最好!”
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记录下中国冰雪运动历史性的一刻: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闫文港以四轮总成绩4分01秒77拿下了一枚宝贵的铜牌,另一名中国选手殷正同样发挥出色,创造了“雪游龙”这条赛道的出发纪录。
“在‘雪游龙’滑行,我感觉很舒服、很顺畅。钢架雪车这个项目,‘人车合一’是运动员追求的最高境界,这需要无数次滑行和磨砺。国外顶尖选手通常已经有了三五千次的滑行,而我现在只有2000次左右,我还需要更刻苦、更科学的训练。”闫文港说。
在张家口赛区,中国传统元素与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的惊艳设计,使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成为冬奥会明星赛场。美国跳台滑雪选手安娜·霍夫曼将其拍成视频,引来数万网友羡慕点赞。
“雪如意”是我国首座跳台滑雪场地,首次参加冬奥会跳台滑雪比赛的中国队00后小将宋祺武说:“虽然没有拿出一份非常漂亮的成绩单,但是希望大家可以多给我们一些时间。”
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的“铁律”。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者们在追求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同时,坚持落实“绿色办奥”理念,注重环境友好。
延庆赛区近地移植超过万株珍稀植物,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小区,对2.4万株树木实施迁地保护。目前,小海陀山的生态修复已初见成效,春季的草甸像往常一样繁花盛开,附近的松山自然保护区持续监测到斑羚、野猪等野生动物活跃的影像。
“绿色低碳理念体现在北京冬奥会很多细节上。”加拿大高山滑雪运动员布罗迪·西格说,在冬奥村,很多设施器具使用了环保材料,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和污染,令人赞叹。从场馆建设到垃圾分类,北京冬奥会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将助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北京赛区创造性实现冬夏项目“双向转换”,提供了“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长久利用”的中国经验。“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五棵松体育馆6小时实现“冰篮转换”,首都体育馆既保留人们对首体的最深记忆,又广泛采用高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技术。这座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史的场馆再次迎来新生。
“北京冬奥会是绿色奥运的重大里程碑,低碳、环保在这里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也期待下一个里程碑。”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全世界都在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低碳环保对于奥林匹克的未来非常重要,“我希望相关举措可以持续深入发挥引领作用,让冬奥会在中国成为‘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赛后利用令人期待
在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当运动员在空中腾跃翻转时,身后映衬着印有北京冬奥会会徽的冷却塔,冰雪运动与工业风完美混搭的一幕,给全球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座世界上首个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冬奥会后除了承办顶尖赛事和用于专业选手训练外,还将“变身”为服务大众的体育主题公园。
随着谷爱凌、苏翊鸣在此夺金,“雪飞天”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很多滑雪爱好者前来一试身手。
“后奥运”时代的场馆开发利用,向来是奥运会举办地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冬奥场馆的前瞻设计,打开了一扇共享大门,让冬奥遗产服务百姓、造福社会、长留生活。
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通过分区控制,这块亚洲最大人工冰面赛后可以开展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多个项目,可同时容纳2000人上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特意在赛道下方1/3处比较平缓的道边预留了一个入口,这个专为大众设计的出发区,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体验“速度与激情”。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进一步激发着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冬奥场馆为推动冰雪运动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胡安·萨马兰奇说:“就像2008年奥运会一样,北京冬奥会的遗产也将影响一代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