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腾扬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9日 第 07 版)
刘军、王娟夫妇在监测森林火情。 |
近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四周的林海已被皑皑白雪覆盖,基本无火灾风险,这让瞭望员刘军稍微松了一口气。2021年12月15日,是为期3个月的秋冬防火期的最后一天,刘军守好岗位。他站在三楼瞭望室内,透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望远镜,监测方圆15至20公里内的森林火情。“一切正常!”刘军在本子上做好记录。
多年来,每到秋冬防火期,刘军、王娟夫妇二人要从早晨6点忙到晚上9点,认真瞭望、做好记录,每隔15分钟向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通报林区情况。夫妻二人相伴,坚守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望海楼上,默默守护着森林安全。
1992年,刘军参加工作。一开始在防火检查站工作,检查过往车辆和行人身上是否携带打火机、火柴等火种,宣传防火安全知识。刘军介绍,上世纪90年代的公路上,卡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甚至马车,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都有。有的驾驶员一边抽烟、一边开车,风险不小,“防火期内,一个烟头,哪怕一个火星落到草丛中,都极易引发火灾。”
“最开始,检查站条件很艰苦,没有房子或桌子,只是在道边用一个班车壳子罩上,里面用土坎和石头垒起来当座位。”刘军回忆,饭也得“两头吃”,“一天只有两顿,早晨7点在营林区宿舍吃过早饭出发,下午5点才回到宿舍吃晚饭。”检查中发现火种要扣留,有时会遭到对方的冷眼甚至辱骂。“塞罕坝的林子来之不易,别用明火”“防火安全马虎不得,咱多体谅”……一次次好言相劝,一次次耐心宣传防火知识,终于换来越来越多人的理解。
2008年,根据林场安排,刘军和妻子来到小光顶望海楼,作为瞭望员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百万亩林海深处,矗立着9座人工值守的望海楼,分布在林场不同位置的海拔最高处。那时,望海楼较为简易,取暖生炉子,住的是火炕。木头窗密封不严,常常外面下大雪,顺窗户缝往屋里钻小雪。“有家人相伴,日子总是温暖的。”刘军说,妻子除了帮忙做饭、打扫卫生,还帮着值守、记录火情。
从2013年开始,林场陆续改造提升望海楼住宿条件。如今刘军夫妇所在的月亮山望海楼里,冰箱、热水器、抽水马桶等设施齐全,还通了互联网。去年10月,这里用上了新能源电热柜。
森林防火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虽然有卫星、红外线监控等高科技设备,但人工坚守依然不可或缺。
有一年春天,干打雷不下雨,雷声中还夹杂着接地雷。“多年瞭望经验让我对雷声特别敏感。”刘军感到不对劲,赶紧上楼查看。林场北侧有一片草地,和林场搭边。接地雷劈到这片草地,引燃了草坪,开始冒烟,刘军立即上报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随后,其他人也发现并上报了火情。半小时后,火及时被扑灭,没有烧到塞罕坝的林子。
齐心协力,悉心守护,塞罕坝机械林场自建场以来,没有发生一次火情。“塞罕坝建成林场不容易,我和同伴们要继续努力工作,守护好这片林海。”刘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