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铭记先烈精神 投身乡村振兴

2021-12-27 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贵州困牛山战斗红军壮举激励后人——

铭记先烈精神 投身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黄 娴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7日   第 06 版)

 
 

  在贵州省石阡县“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展厅,有一把铜质军号,号身有斑驳的划痕和凹陷,经过80多年岁月的洗礼,显得黑亮而厚重。

 

  在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矗立着一座火炬状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几个有力的大字: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崇高精神的印证。

  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伤百姓

  陈列馆资料显示,军号是1934年红六军团在石阡战斗中遗留的物品,它的主人是红六军团18师52团司号员陈世荣。

  1934年10月7日,陈世荣所在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石阡甘溪镇遭遇桂军,陷入国民党军队24个团的包围之中。为拖住敌军,保证军团主力顺利转移,52团战士将敌人引向困牛山。

  战斗中,敌军见红军不打身穿百姓衣服的人,竟裹挟当地老百姓混在地方民团中。红军担心误伤百姓,便只朝天开枪威慑敌军。战斗中,团长田海清壮烈牺牲,部分红军一步步被逼到虎井沟悬崖边。

  陈世荣的儿子陈德昌回忆父亲生前对当时场景的描述:“父亲说红军怕伤到老百姓,没有狠狠地打,他们也不愿做俘虏,宁可跳崖。”

  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伤百姓!战斗到最后的红军战士集体纵身跳下悬崖,绝大多数壮烈牺牲……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8天后主力部队的成功会师。

  陈世荣跳崖后幸运地被当地村民救起,挂在胸前的军号也得以保留。2001年,陈世荣老人离世后,他的后人将这把军号捐赠给陈列馆,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播撒火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石阡县的杨又铸倾注了大量心血。“还原这段历史,是对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对后人的最好激励。”杨又铸走访了困牛山村和周边10多个村庄,寻访了100多名亲历者和红军的后代,在一点一滴的寻访、考证中,这段历史变得越来越清晰。

  “爷爷当年在山上目睹红军跳崖的壮举,这件事爷爷讲了一辈子,我们也记了一辈子。”困牛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国玉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张国玉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们苦干实干,2017年全村脱贫出列。“我们的工作如果做不好,就愧对长眠在困牛山下的红军战士!”

  红军精神浸润和激励着困牛山的每一个人。在龙塘镇小学,四年级学生孙静是学校红领巾讲解员队伍的一员,一年前父亲带她到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现场聆听了这段历史。后来学校征集红领巾讲解员,她第一个报名,“困牛山红军的故事太感人了,我想把它讲给更多的人听。”

  今年3月16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困牛山战斗遗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说,学习这段历史,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这是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指引、精神的滋养。

  鼓足干劲,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冬日的武陵山区,困牛山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年底前主体工程就能完工,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困牛山村将会焕然一新。”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石阡县委书记田运栋表示。

  在石阡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登富看来,项目的重点是将红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实现产业大融合,形成景村一体化、产业一体化。

  一地发展,多方助力。南方电网贵州铜仁石阡供电局积极对接当地产业发展用电需求,投资121.9万元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贵州交建集团投入180余万元完善村内道路网络,将补齐困牛山交通设施方面短板弱项。

  基础建设热火朝天,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龙塘镇人大主席雷生说:“精神传承不能停留在表面,只有开足马力加油干,才是对红色精神的最好传承。”

  “90后”大学生万仕洪今年8月放弃县城里的工作,回村支持家乡发展。不久前当选村委委员的他,说起回乡的原因:“当年的红军为了百姓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也要为家乡振兴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随着到困牛山瞻仰缅怀的人越来越多,在村里办农家乐的张国富搭上了致富的快车,最多一天接待300余人,全年营业额在25万元左右。眼瞅着村子越来越好,张国富时常提醒自己:“不能忘本,要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