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26日 第 08 版)
在沈阳市沈河区,一名外卖员正在送餐。 |
网络约车、外卖配送、线上购物……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孕育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生活性服务业加速迈向数字化。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出9个方面30项具体举措,其中就包括推动服务数字化赋能。
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今年3月,浙江金华“网订店送”医保结算正式启动试点。当地参保人在移动支付平台绑定医保卡后,可通过部分网络平台下单,实现“买药不跑腿,还能刷医保”。如今,这项便民数字服务已覆盖金华全部县市。
随着“互联网+”的边界不断拓宽,生活性服务业正驶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何为生活性服务业?简言之,就是指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涉及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诸多领域。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用户规模庞大,为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氛围。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最高,数字经济比重达40.7%,高于全部经济(38.6%)、工业(21.0%)、农业(8.9%)。
“生活性服务业消费已成为中国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之一。在超过10亿网民巨大流量需求的支撑下,生活性服务业具有可观的市场规模。”广东财经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副院长王方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防疫期间,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创新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服务方式更加注重寻求线下和线上的融合。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6%。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大特征是,线下场景加快线上化,前端消费互联网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发展。
王方方认为,防疫期间,数字化的生活服务有效保障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旺盛的市场需求促使相关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来提升自身生产和运营效率,这为保障中小微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随着生活性服务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升,其数字化发展将进一步拓展行业边界,为服务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
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和发改委日前印发《“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指出,要引领消费升级,培育高品质数字生活,提出“打造数字生活消费新场景”“丰富线上生活服务新供给”“满足线下生活服务新需求”等具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将继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分析,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拓展消费需求、推动供需动态优化并实现有效匹配,还可以优化服务方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让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走在正轨
一段时间以来,平台垄断、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刷单炒信等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保证生活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始终走在正轨?
在王方方看来,迈向数字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存在一些发展短板,例如: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平台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隐私等行为破坏了数字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各方应凝聚共识,明确界定商业数据资源权属问题;相关部门应强化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反垄断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强对互联网重点领域的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专家认为,生活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动,一是建设政策软环境,确保规则先行,二是建设硬环境,提供以“新基建”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引入公平竞争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热情。
近日发布的《意见》提出,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依法依规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分领域制定生活服务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和目录清单等。
吴琦建议,应从顶层设计、应用创新、要素支持、治理能力等多层面统筹推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出台更多相关指导意见或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转型的方向、重点和路径,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二是加快数字技术在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价值;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宽相关企业融资渠道;四是进一步明确支持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举措,大力提升从业者数字技能,拓展从业者职业发展空间。五是通过试点示范、政府购买服务、开放政府资源,带动生活性服务业整体数字化转型,降低中小企业转型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