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乐文 原韬雄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9日 第 01 版)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研发试验中心,电驱动桥刚刚通过了电子差速测试。“这项测试涉及通过预判道路运行状况提前调节车轮转速,十分重要。这是陕汽研发的一款新型电动商务车的动力系统,能使续航里程提高两倍,而充电时间缩短3/4。”陕汽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刘大鹏介绍。
这款产品的研发,得益于陕汽集团与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共建的“四主体一联合”商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承接了10余个省部级科研项目,联合开发的10余种汽车型号中,部分已进入量产。”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赵轩说。
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陕西以企业为市场主体、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与高校联合共建科技研发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截至今年8月,陕西已有64个“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挂牌运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9.2亿元,校企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4587份,转移技术成果2500多项,联合培养科技人员1400余人。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十四五”开局起步,陕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搭建开放型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
西安交通大学徐占伯教授参与负责的氢水循环零碳能源系统实验平台甫一建成,入驻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陕西国中慧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便找上了门。国中慧通公司正在研发建设一座基于氢能的智慧建筑。大厦里空调、暖气、办公设施的电力供应,均由电解水制氢完成。
双方一拍即合,科研人员与公司员工一起办公。“企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投资,公司董事长还作为技术经理人帮助我们将技术成果尽快转化落地、推向市场。”徐占伯说。
今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瞄准成为全省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促进器的目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将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和人才积极性,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建成促进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陕西省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杨仁华介绍。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带动下,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567家、同比增长70.9%;各类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1.71万家、同比增长62%,实现净利润685.14亿元、同比增长22.8%。
在常态下较为柔软,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就会迅速变硬以消化外力;外力消失后,材料又恢复柔软——这是一款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发明人是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李锋,而让它大放光彩的,则是技术经理人孙卫增。
“我同技术团队一起规划了这项科技成果的转化路径并开展推介。”孙卫增说,“一家知名运动品牌企业出资购买了这项技术,应用于鞋底生产。”
陕西推行的“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模式,让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技术经理人活跃在技术成果筛选、立项、产业化等各个环节,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常态化精准对接。
“截至今年8月底,陕西登记技术合同3.1万项,达成技术成交额1005.8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就有技术经理人的贡献。”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表示,“着力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陕西还计划建设20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30个创新联合体,力争至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