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 栋 徐 靖 徐驭尧 琼达卓嘎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5日 第 06 版)
图①:郭黄萍(前)为果农传授管护技术。 |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20多年间,数十万科技特派员在山林奔波、在田野耕作,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他们在广袤乡村继续贡献力量。
既教种植 又解病害
“要跟农民打成一片”
一颗玉露香梨,如同碧玉,表面还带红色带状条纹,出落得标致动人。在山西,一提“玉露香梨”,那可是“好吃”的代名词。因此,成了山西隰县的“致富果”。
从10年前种植面积仅有3000亩,发展成如今规模,离不开背后“那个人”——郭黄萍。就是她带来了优质栽培技术、储藏保鲜技术。
郭黄萍脸晒得黝黑,不爱说话,只习惯与梨树打交道,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梨树课题组负责人,今年62岁。“先杂交授粉,秋天产果,再春播种子,长出苗子移回田间,六七年后挂果。接着确认优良单系,单系之间比较、扩繁,才能生产试验。”郭黄萍介绍。
时间倒回世纪之交。2000年,“当时香梨培育一度停滞。育树和育人一样,经不起耽搁,就想赶紧找到地方。”郭黄萍等人一眼看中隰县。“吕梁山区里,这里平均海拔高,温差大,对梨果甜度影响大。”
脱胎于库尔勒梨和黄花梨的“玉露香梨”,确实找了个好“产地”:碧玉透亮、个头大、汁多爽口,课题组一位前辈说:“就叫玉露香梨吧!”大伙一致点赞。
教技术还不够,特派员还得会解难题。“老毛,最近橘子怎样?”见到来人,毛盛友迎上去。他是安徽省太湖县天华镇人,承包了村里300多亩柑橘果园。来人是他的老熟人——太湖县种植业服务中心高级农技师周泉水。
柑橘园里果木葱茏,绿色果子挂在枝头,周泉水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这些柑橘目前县里共种植6400多亩,每年上市都是紧俏货,去年却发现天敌——桔小食蝇。“如果大量落果,不及时防治,两三年就毁园。”周泉水说。
省农科院专家们制定了防治方案,工作落到了周泉水等一干特派员身上。“两三平方米一个黏虫板,一亩100—200片,还有果蝇诱粘球,药物填充其中就能引诱害虫,每棵树都要挂两三个。黏得多,得勤换。”一边检查果树,周泉水一边解释。
“对哩,那个球是不是再挂开点,选长点的树枝?”毛盛友问。
自1980年参加工作,周泉水一直做农技特派员:“太湖山区、库区、老区多,农民辛苦得很,特派员要跟农民打成一片。”
驻扎田间 叫响品牌
“我们和农民教学相长”
尝过梨的都说甜,可果农没尝到甜头,这香梨迟迟推广不开。当地的果农李元生一声长叹:“梨倒是好吃,就是放不住,谁敢多种?”
郭黄萍一看,梨子成堆地放在窑洞。“我们推广了恒温冷库,让梨持久保鲜。”李元生那会每次看到郭黄萍,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我和以往一样,春天浇水,可长出来的这个形总是不好看”……
郭黄萍和团队干脆驻扎下来。作为隰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元生承包的30亩梨园全部种上了玉露香梨,慢慢也摸索成了“土专家”。“我们和农民教学相长,跟他们交流,也能给我们提供新思路。”郭黄萍说。
冬天,郭黄萍和团队差点因为山路结冰翻到山里;夏天,顶着烈日室外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她把恒温冷库带到了隰县,让玉露香梨持久香;她解决大龄梨园郁闭、萼片部分脱落等问题,提出永久株和临时株的办法……
如今,隰县的玉露香梨已经发展到30多万亩,因为品相口感出众,价格是普通酥梨3倍多。隰县更是将玉露香梨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高标准品牌化建设。如今,这吕梁山南麓,青山已成金山,满山梨树愈发沉甸甸……马上又迎收获季,郭黄萍看着梨树长大,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从推广杂交水稻良种”、配套“水稻旱育稀植”,到“消灭荒山、坡改种茶”、推广“蚕园套种”等增收技术……几十年来,周泉水帮助的农民有多少实现脱贫,他自己都记不清。
“如今农村年轻人少,才更需要咱们农技人员想办法。”周泉水说。
“农业各领域,都需要科技支撑。过去说为脱贫攻坚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乡村振兴也应如此。比如,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种源问题,进行种子研发,就需要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边学边干 传授技艺
“昔日土疙瘩,成了金馍馍”
走进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记者感觉弥漫着药材味道。
2013年这里还并不是这样——当时,米林县农村科技特派员桑加曲培来到南伊村,找到当时的村两委:“我想开设藏药种植基地!”
几年来,他作为米林县第一批科技特派员,三天两头下乡指导老乡;出生于1986年的他已经是当地群众口中的“老师傅”。可他虽专业出身,但种植经验匮乏。
波棱瓜是一味传统藏药材,桑加曲培熟悉,种起来却困难重重。第一批种子种下去,发芽的少,枯死的多,这愁坏了桑加曲培……
为此,他专门向西藏农牧学院的专家求教——原来,小小一只瓜,从选种到施肥,桑加曲培都有做错的地方。
专家解释,波棱瓜种子,以一年内为宜,老了就难萌发。如何挑?专家支招——“用水泡,漂起来的统统不合格。”此外,种子种下前如何处理、浇水量如何把控、肥料如何浇灌……一步步都有细节要注意。科技特派员自己掌握还不到位,要把这些技术咀嚼、熟悉,再传授给村民,才能产生积极效果。
村两委开会研究,答应了桑加曲培的请求。于是,这家几百、那家几千,村里38户群众东拼西凑了12万元,入股种植基地。2013年,米林县扎贡沟藏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成立。
“开始村民们以为种藏药材,跟种粮食一样简单。”桑加曲培说,为了让大家转变观念,他专门制订指导读物,送到每家每户。还带上藏药材种子,在种植户地里手把手地教。
在桑加曲培指导下,村民嘎玛培育起了棱子芹等藏药材。用惯了锄头,嘎玛刚开始大大咧咧:“不就是种地吗?”
一年下来,产量给他上了一课。“药材耕作要细致。”桑加曲培告诉嘎玛。之后,桑加曲培得空就往嘎玛田里跑。怎么用小铁锹、种子埋多深、浇多少水……桑加曲培都教给了嘎玛。
在地里工夫多了,年终产量终于见了回报。第二年,地里藏药材产量比前一年翻了几番。这两年,桑加曲培开始学习选育优良品种等技术。藏木香是藏药的主要原材料,西藏本地很少,2015年试种取得成功。“像这样的新药材不断开发,昔日土疙瘩,成了金馍馍。”桑加曲培说。
“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人员一定要沉下去,沉到乡村去。同样,国家应该通过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这样的话,新技术就能够迅速投入到生产实践中。”赵皖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