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野生动物在中国越过越好

2021-08-31 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野生动物在中国越过越好

 

刁星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31日   第 08 版)

 

  条子泥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取得成功后,湿地生态不断优化,人为干扰也越来越少,为麋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条子泥湿地的麋鹿逐渐增多。图为在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三百余头野生麋鹿成群结队在海滨湿地栖息觅食。
  孙家录摄(人民图片)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
  新华社记者 刘 潇摄

  金丝猴在秦岭四宝科学公园内玩耍。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境内拍摄的藏羚羊幼崽。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只猴王。
  新华社记者 周 华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松林口公路养护站附近的中国熊猫大道盘山路。
  刘国兴摄(人民图片)

  广东韶关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的虎宝宝。
  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

 

  西藏羌塘,万头藏羚羊在草原上奔跑;陕西秦岭,近千朱鹮展翅竞翔;四川卧龙,大熊猫怡然自得地休憩;湖北石首,麋鹿群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幼崽做准备……这些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划为“极危”、“濒危”的物种,如今受威胁程度等级都在下降。与此同时,荒漠猫、棕颈犀鸟等神秘动物再次出现;东北虎进村,亚洲象北迁,鲸鱼又现大鹏湾……在当今的中国,野生动物越过越好!

 

  野生动物喜获“降级”无疑是一个特大利好。今年,生态环境部介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国家林草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朱鹮从上世纪后期的7只增加到几千只;极度濒危的海南长臂猿,从低谷时的7至9只增长到了33只,第五个家庭群正在形成;白头叶猴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专家指出,多种野生动物“降级”,是对动物保护工作最好的褒奖,但“降级”并不意味着降低保护力度,反而提醒我们更要关注和保护那些濒危动物。

  

  藏羚羊:万羊齐奔

  阿里羌塘草原上,近千头藏羚羊在觅食。它们时而奔跑,时而悠闲地散步,这一和谐美景得益于国家多年对藏羚羊的保护。“我最近去看过,青藏高原‘万羊齐奔’的壮丽景象又复现了。”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新闻发布会上骄傲地对记者说。

  藏羚羊被誉为“高原精灵”,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金山、西藏自治区羌塘以及青海曲麻河等地区,对于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构建和维持生态平衡尤为重要。由于常年处于气温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藏羚羊通体都有厚密的绒毛,这也为它们引来了杀身之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可西里盗猎猖獗,藏羚羊种群的数量一度下降到7万头左右。

  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党委书记的索南达杰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伍。之后,索南达杰保护站、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藏羚羊保护的队伍中。

  藏羚羊的种群数量恢复也离不开科学保护。由于藏羚羊多生活在高寒无人区,当地政府采用了天地空结合的方式,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太阳能无人机航测技术、高清智能球形摄像机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藏羚羊种群、栖息地及迁徙机制等研究,为藏羚羊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支撑。据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中国藏羚羊数量已增至约30万头,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

  朱鹮:飞越秦岭

  朱鹮,因其华美的外表和稀有的数量,被誉为“世界珍禽”和“东方宝石”。当人们看到陕西“千鸟竞翔”的场景时,很难想象这一庞大的种群,是从当时中国仅剩的7只朱鹮发展而来的。

  在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下,1981年至1990年,朱鹮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姚家沟成功繁育10窝,出飞幼鸟19只。

  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从升格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再到设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直至2005年升格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如今,朱鹮已繁衍至5000余只,不仅飞越秦岭,还飞向全国,飞到海外。1985年,朱鹮“华华”出借日本,此后,中国向外输出朱鹮种源14只。如今,日本、韩国通过再引入工程也建立了朱鹮野外种群,数量多达近千只。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朱鹮数量已扩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受威胁等级也从极危降为濒危。

  大熊猫:种群壮大

  大熊猫作为国宝,一直是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先后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人工繁育研究、野化放归实验、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保护修复等行动,实现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恢复壮大。

  2018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其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管理局分别成立。自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四川省整合投入资金近4亿元,实施了黄土梁、土地岭、泥巴山、拖乌山等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修复廊道植被68公里,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8平方公里。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金学林提到,大熊猫作为“伞护物种”,依靠其明星效应带动了其栖息地的建设和完善,使栖息地内许多伴生物种,如金丝猴、小熊猫和扭角羚等得到了数量上的恢复,发挥了“伞护效应”。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代表着我国多年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金学林说,“但大熊猫仍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降级’对中国的物种保护工作几乎不存在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大熊猫保护重点不会发生变化。”

  金学林介绍说,研究所目前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对大熊猫进行保护监测。比如,从大熊猫粪便中提取DNA进行种群动态监测,或者通过激素监测判断大熊猫受干扰程度,从而进一步判断个体是否健康。

  麋鹿:重新引入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它们“战乱中被盗运至海外,乱世中绝迹于中国”。1985-1987年,中国政府着手开展麋鹿引入工作。30多年来,经过保护区人员的精心照料和科学放归,麋鹿种群数量已恢复至8000多只。2006年,中国一级保护动物麋鹿正式从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红皮书”中退出,由“濒危动物”降级为“珍稀动物”。

  目前,保护区工作人员配备了更科学的巡护设备,运用视频监测、生物多样性检测系统等多种科技手段,对麋鹿种群进行实时监测。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中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共同研究麋鹿种群疾病预防预警系统,呵护麋鹿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