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丰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9日 第 11 版)
驻村干部工作时要多些细心、耐心和暖心,以真心换来真情,才能让乡亲们拧成一股绳
艳阳高照的西宁市、大雾蒙蒙的青海湖、时常降雨的橡皮山,从西宁市到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巴音村,5个小时的路程常常会经历多种天气。而这条路,对于巴音村的驻村干部赵福昌来说,已经走了3年。
“刚到村上时,也不认识人,为了打开局面,经常去老乡家里聊天,蹭个脸熟。”但让赵福昌没有想到的是,大家却越聊越拘谨,“每次聊天,基本上都是我问、他们答,他们从不主动说什么。”
功夫没少下,可成效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赵福昌很困惑。“是不是每次大伙给你倒的水你都不喝,碰上饭点也不吃一口老乡递上来的东西,说话也都是老乡们坐着你站着?”工作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赵永龙说出了重点,“一些看似不给乡亲们添麻烦的举动,反而让大家觉得你跟他们保持着距离。”
赵福昌恍然大悟。慢慢地,他摸索出了经验:入户时,端上来的茶水想喝就喝;见了面,老远就主动打招呼;交流时,一起坐着要比站着更放松……“只有跟乡亲们坐到一条板凳上说话,才能听到真心话、贴心话。”赵福昌深有感触。
如今,巴音村借助靠近茶卡盐湖的区位优势,发展起了民宿,大伙的日子慢慢富了起来。“乡亲们尝到了致富政策的甜头,早已把我们当成了自己人。”赵福昌搓手一笑,很是自豪。驻村干部离乡亲们更近、接触乡亲们更多,工作时要多些细心、耐心和暖心,以真心换来真情,才能让乡亲们拧成一股绳。
对此,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东拉卡村的驻村干部庄德武也有同感。前几年,为了说服乡亲们从山区搬到山下居住,改变大家“出行难、就医难、种地难、用水难”的现状,庄德武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做工作,逐条逐项做笔记,动员工作很顺利,也为全村的产业发展聚齐了人心。
近来,新一批驻村干部陆续开始投入工作,相较之前,他们开展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已有很大改观,但他们面临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让各项好政策落地,离不开驻村干部的“穿针引线”,更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配合。驻村干部就要始终和乡亲们坐在一条板凳上,为他们多想一步、多做一些,成为大伙心中的“自己人”,才能齐心协力往前走,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作者为本报青海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