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独居生活面面观

2021-05-31 11: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人”居住、吃饭、逛街、娱乐

独居生活面面观

 

本报记者 张一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31日   第 05 版)

 

 

 

 

 

  住进现在的房子差不多已经3年,小杨越来越喜欢一个人住着的感觉。他向记者细数独居的好处:“可以把所有的灯打开、听音乐可以公放、想睡就睡……”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这是许多独居者的生活状态。

  据民政部统计,2018年,中国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其中1/5分布在深圳、北京、广州和上海。今年,这个数字将变为9200万人,其中年轻人占据大多数。

  许多社交媒体、新闻网站上经常出现“独居生活指南”等话题,网友们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独居生活经验。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独居的青年,近距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人生活爽不爽?

  小杨2017年大学毕业,就职于北京一家事业单位。2019年,小杨搬出住了两年的宿舍,决定一个人住。

  现在住的房子,50多平方米,完全按照小杨自己的意愿进行布置,再也不会跟别人抢厨房和卫生间,“独居的生活真得挺好。”

  小王是小杨的朋友。和小杨不同,小王大学一毕业就选择了自己租房住,“虽然是合租,但总算有了自己的空间。”

  说起刚开始独居的日子,小王说:“终于没有人再管我什么时候睡觉起床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装饰房间”“我可以随时邀请朋友来做客”……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小王选择独居的初衷。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纷纷分享着独居生活的体验。网友@PopMix,在长沙独居3年半,“周末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出门逛超市买菜,回家的时候顺便带束花,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下午做一杯咖啡,挑选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或综艺,窝在沙发里看剧,手边躺着我的猫。哪怕是这样很平凡的一天,我就已经很满足了。”网友杏仁写道:“一个人在家吃火锅、看电影,特别爽。”

  1000个人独居,就有1000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但总的来看,自在、独立、随性是年轻人选择独居的理由。

  但很多年轻人独居是被动选择,甚至有点无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恒力曾撰文指出,作为背起行囊挥别家乡、踏上城市逐梦之路的青年,“忙碌”“拼命”早已成为其代名词。一日始于闹铃的分秒必争、一天加班或熬夜而极其疲惫的状态是大多数这类青年的真实写照。

  小巩经常加班,从事科研工作的她,有时基本就没有休息时间。前一段外出培训,白天上课,晚上工作,还要完成培训中的作业,“培训这些天比上班还要累。”周末和妹妹、朋友相聚的时间都没有。“这可能就是留在大城市的代价吧。”小巩经常这样自我安慰。

  忙碌的工作让许多年轻人更倾向选择自己待着。青年作家马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甚至连朋友都不是很多。“下班后和周末,更愿意一个人独处。”

  线下独处,线上热闹

  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

  爱自由、想要独立空间等,都是选择独居的积极因素,可谓是主动独居。而被动独居的人绝大部分可以归因为“社交恐惧”。

  小王有点“社交恐惧”。虽然想着邀请朋友来聚会,但事到临头,小王退缩了,“第一感觉就是麻烦,不想见那么多人,有什么事微信上沟通就行。”即使参加聚会,小王也很安静,有陌生人的聚会,小王会很抗拒,“不如在家待着”。

  曾有统计显示,独居青年们“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常态”。社交软件升级迭代,带来的却是一些人的“社交降级”:能用微信讲的小事就别打电话、能打字说就别发语音、聚会中总是闷头吃……

  “对社交有焦虑的人,虽然也想连接他人,但却最终会因为害怕社交而选择独居。”北京大学研究员靳戈分析,“如果因恐惧社交而退缩,保持一个人独居的状态,可能会让人更不愿意努力去改善社交状况,变得更颓废。”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工作方式。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被无限延展,客观上让年轻人更想拥有自己的空间。张恒力表示,对独居青年来说,下班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高新技术与社交媒体的更新迭代加剧了生活工作的一体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年轻人是否选择独居。

  过去,中国人喜欢家族式群居生活,“大家庭”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随着社会发展,“大家庭”观念的基础在逐渐丧失。“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三口之家’的现象,城市化过程中建起的单元楼又使‘大家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基础。此外,当代青年人成长在‘双职工家庭’的时代,家庭活动的时间有所减少。”靳戈分析道,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使“大家族”的生活场景日趋淡化,独处成为年轻人期待的生活方式。

  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让年轻人更多选择独处。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表达出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有了低欲望的特征。正如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描写的景象: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失去了上进、社交、婚恋的欲望,宁愿蜗居在自己的小房间内独自生活。

  “大城市婚育成本较高,且原子化的工作安排和普遍的‘996’工作制挤占了年轻人的社交时间,使年轻人缺少认识异性、了解异性的机会,晚婚晚育现象更加普遍,客观上使青年独居现象比较突出。”靳戈表示。

  城市生活的便捷化、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也让年轻人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新一代接受的观念是婚姻和孩子不是生活全部,真正重要的是让自己快乐。那么既然独居已经很快乐了,为什么还要寻找另一半,或者跟朋友一起住呢?”马欢说。

  安全第一,过好每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每户家庭人数下降至2.62人。实际上,日本、美国、西欧等都出现了“独居潮”,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

  小杨和小王都很关心独居安全问题。今年春节发生在北京的一件事让他们格外关注。据媒体报道,除夕夜,一个女孩在北京租住房屋的浴室中被困30多个小时,最终通过敲击水管,让邻居听到而得救。

  “看到这则新闻之后,和朋友们讨论了很长时间,独居真的需要注意这种问题,一不小心,可能会遇到麻烦。”小王已经改变习惯:洗澡带着手机。

  作为女孩,小巩更担心人身安全。有时下班太晚,就需要请同事送一下,“同事要送我上楼,我才安心。”

  “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应建立更为全面、深入到生活细节的安全防范网络。”靳戈建议,比如增加小区、街道上摄像头数量和安保力量,鼓励企业开发智能报警系统等等。

  专家认为,应该引导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独居的成年人具备相当的消费能力,这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现在,不少商家都在打“一人份”的品牌,“一人份”火锅、“一个人”旅游等。还有小家电的兴起也和独居现象息息相关。

  “独居青年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大‘蛋糕’。比如我养了猫,其实就是为了陪伴自己。每个月要为猫花好几百元。”马欢表示,宠物经济同样受独居青年影响很大,他希望市场能够针对独居单身青年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独居可能造成孤独,但独居并不一定就会孤独。独居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上有许多指导独居生活的帖子。

  总的来看,独居的人应该做到以下这些方面:限制线上社交,保持线下社交;充分利用独居时光,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自律,独居不能是放纵的借口,而是应该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现在经常出去拍照,记录一下生活。很享受拍照的过程,偶尔还有小惊喜。”小杨向记者讲述着他如今的独居生活,“我觉得很满意,独居也能把生活过好。”

  本版漫画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