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精准扶贫引领山村巨变

2021-05-07 07: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引领山村巨变(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杜若原 孙 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07日   第 06 版)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71岁的石爬专每天早早起床,烧水做饭。早饭过后,一拨拨游客就来了,和她聊聊天,合个影。她也乐意用新学的普通话与大家交流……

 

 

  如今,石爬专的小女儿在家制作腊肉,产销两旺;她自己也走出大山,去了长沙、北京。老人常说,现在的生活,是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使这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曾经贫困的十八洞村,自此蝶变,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提高到2020年的18369元;村集体收入由零提升到2020年的200万元以上。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在十八洞村女孩施林娇的直播间里,常常有人留言,“你们村子好美啊”。

  “是啊,村子现在美得我都快认不出来了。”施林娇说。这个1996年出生的苗家小妹,从小有一副好嗓子,梦想考入音乐学院。可在2015年备考的关键时刻,她的父亲因病去世,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施林娇家的重大变故,被精准识别机制追踪跟进。“听母亲说,村干部、花坦县委派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上门了解情况后,我家很快享受到了帮扶贫困户的各项政策。我也心无旁骛备考,顺利被浙江音乐学院录取,靠着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的施林娇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振奋,毅然辞职回乡创业,用直播带货的形式帮助村民销售土特产品。如今她的直播间里,观众常常突破万人。

  因为精准扶贫走出十八洞村,又因为精准扶贫回到十八洞村,施林娇的生活与梦想因为“精准”二字而改变。

  作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让“精准”二字在这里落地生根。“我们把‘精准’二字细化为摸清底子、结好对子、瞄准靶子的脱贫攻坚具体实践,实现了‘帮扶谁要精准、谁来扶要精准、怎么扶要精准’的目标。”湘西州委副书记廖良辉说。

  为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十八洞村明确“九不评”标准,严格实行“户主申请、群众评议、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步法”,确保规则公平、程序规范。经过户主申请、群众票决等7道程序,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出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公示之后,村民们心服口服。

  精准选好脱贫产业

  “要是没有相关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扶持,不敢想象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花垣县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志刚感慨:如今的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建设标准看齐国际先进水平,各项指标满足出口要求,带动十八洞村人均增收2000元。

  十八洞村的干部群众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坝里同大家座谈时,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十八洞村的干部群众着力在精准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

  驻村工作队的干部发现,十八洞村的山上,常常可见野生猕猴桃生长。能不能发展成猕猴桃产业?光有想法还不够,还要深入考察调研。“驻村工作队领着村民代表去四川浦江等猕猴桃产业发达的地区参观交流,发现十八洞村的确适合种植猕猴桃,又听说我有经验,便找到了我。”石志刚说。

  驻村工作队提出,引进优良品种,以高标准建设猕猴桃基地;村民们用政策支持的扶贫资金入股,与企业合作运营。为了解决本村土地不足的问题,2014年,县委县政府提出“飞地经济”的思路,决定在20多公里外的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

  土地有了,技术上有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帮扶指导,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集体注资、村民入股,加上我的个人投资,离项目预算还差一大截。”石志刚说,为难之际,是金融扶贫送来了“及时雨”,“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把银农对接现场会开到了十八洞村,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的扶贫贷款项目,利率低,还款灵活。”

  “在产业起步阶段,必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集中各方资源,扶上马送一程。”花垣县委书记罗明说。

  如今的十八洞村,已形成矿泉水厂、旅游公司、餐饮民宿、肉类加工等多元产业矩阵和健全的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出了“十八洞”这一公共品牌。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十八洞村坚持因户施策,使家家户户根据自身实际找到了致富门路:厨艺好的,开饭店;有多余房子的,办民宿;会说普通话的姑娘小伙,当起了导游;老年人就是在家门口摆山货摊,也能增加收入。

  精准激发内生动力

  湖南省委宣传部推出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不久前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剧中常喝大酒、爱说风凉话的“田二毛”的原型,就是十八洞村民龙先兰。

  龙先兰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生活一度困顿。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时任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对接帮扶龙先兰。“咱俩都姓龙,我把你当亲弟弟。”龙秀林有空就去找龙先兰聊家常,鼓励他振作起来……

  2015年,扶贫工作队鼓励龙先兰养土蜜蜂,帮他学习养蜂技术,结果当年就收入3000多元。如今,他的蜂蜜年销售额已达50万元,他还组建了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本村村民养蜂致富。

  像龙先兰这样通过奋斗过上好日子的故事,在十八洞村还有很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是十八洞村走好精准扶贫之路的又一重要着力点。

  十八洞村推行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全村组建了41个互助“五兴”组,每个互助组由5户村民组成,由党员担任组长,从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等5个方面建立互帮互助关系。同时创新推行“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对全村16周岁以上的村民,从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家庭美德等6个方面进行公开投票,按得分多少评出不同星级,对星级高的村民给予表彰。如今,十八洞村村民个个干劲十足,人人信心满满……

  近年来,十八洞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要说村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的心气都‘起来’了。”驻村工作队队员伍晓霞说,现在十八洞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