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健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5日 第 06 版)
2020海峡两岸(昆山)马拉松比赛。 |
2020年在昆山举办的两岸少儿绘画比赛。 |
2020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 |
1990年,江苏省昆山市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30多年来,昆山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5400家,许多台胞台属在这里工作生活。
近年来,昆山从产业相融到心灵契合,打造让广大台商“宜居、宜业、包容、认同”的良好环境。
(一)
3月5日清晨6点,气温还很低。“70后”台胞张文山就出现在了周市镇华城美地小学的绿茵场上,他穿着蓝色棒垒球服,时而抬手示范,时而拍手叫好。8年来,张文山和妻子一直义务担任周市镇华城美地小学的棒垒球教练。
“做棒垒球教练是我的梦想,看着孩子们的进步和昆山对这项运动的支持,我感到非常开心。”张文山说,在昆山,他找到了实现梦想的平台。
棒垒球运动在台湾非常盛行,如今,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这项运动在昆山也流行起来。
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荣誉会长孙德聪告诉记者,为了给在昆台胞搭建更大的垒球运动平台,早在2011年,昆山就举办了首届慢速垒球赛。如今,这项赛事已成为大陆最具影响力的两岸慢垒赛事之一。
成立于2007年的周市两岸兄弟红翼队已参加了多次慢速垒球赛,球队的台商队员胡正顺告诉记者,建队之初,队员全是台胞。如今,队伍有一半是大陆队员。
“这些年,慢速垒球成了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互动的良好渠道,不仅推动了昆山垒球运动发展,形成‘两岸一家亲’的合力,也让我们台胞在一颗小小的垒球上,找到了‘精神家园’。”胡正顺说。
多年来,昆山搭建了一系列两岸交流平台:举办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与台湾的“元宵灯会”遥相呼应;成立昆山当代昆剧院,组织两岸艺术家互访交流和演出;举办了海峡两岸马拉松赛……一场场精彩的活动,一个个两岸交流的平台,不仅给台湾同胞构建了精神家园,也让两岸人民的心越走越近。
(二)
今年57岁的詹益朝来昆山已有19年,穿着笔挺的西装,他是昆山一家橡塑材料公司的老总;换上牛仔裤,他又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蛤仔煎、深坑豆腐、瓮仔鸡……在昆山随处可见的各种台湾美食,詹益朝都如数家珍。
“从各色台湾小吃到台湾精致料理,在昆山都能找到各种价位、口味、层次的台湾味。”詹益朝说,“只要想吃台湾味,昆山全都有。”不仅品类丰富,而且口味纯正。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詹益朝没有回台湾和妻儿团聚,但他并不觉得孤单。“在昆山工作生活了这么久,我早就把这里看作是第二故乡了。”詹益朝说,他住的小区附近有几家超市卖台湾特产,采办年货特别方便,浓浓的家乡味极大缓解了詹益朝的思乡之情。
不仅仅是美食,在昆山,更让台胞们舒心的是这里的生活氛围。走进位于水乡古镇周庄的画家村,一座粉墙黛瓦、清新质朴的独栋两层复古临水建筑映入眼帘,2013年开馆的昆台联合画院便坐落于此,这里汇聚了两岸的名家画作,有灵秀生动的江南水乡,有枝繁叶茂的台湾森林,有壮丽恢弘的峡谷飞瀑……
来自台南的台胞张翠兰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坐坐。除了看画作展出,还常常参加这里举办的书画摄影艺术交流活动。张翠兰是2002年跟着丈夫一起来昆山的,她酷爱国画,到了昆山后,她真正圆了自己的“国画梦”。十几年来,她一直在学国画,近几年,她又在昆山市台协会的协调下,进入了昆山书画院学习,师从昆山的书画名家。“昆山给我们台胞构筑了温馨生活氛围,让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张翠兰说。
如今的昆山,不仅是台胞成就事业的沃土,也是享受愉悦生活的乐园、心灵归宿栖息的港湾。
四季常青的绿植、错落有致的喷泉、幽静弯曲的小道……走进昆山周市镇花都社区,犹如置身于一座美丽的花园。这个社区台胞台属入住比例超过30%。为了给他们创造舒适温馨的生活氛围,花都社区每年都举办花卉节、美食节、运动节、艺术节和两岸同宗同源的各种节庆活动,在社区营造“中华大家庭、相聚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当初选择在昆山定居,就是看上了昆山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惬意的生活氛围,现在两个女儿都在昆山读书,一家人生活在这里非常美满。”家住花都社区的台胞邱志明说。
(三)
4月18日下午4点,昆山市文化馆的排练室传来了阵阵动人的歌声。推门而入,30多名来自昆山两岸合唱团的歌唱者正在演唱《昆山是我家》。
“《昆山是我家》是我们合唱团唱得最多的曲目之一,这首歌唱出了众多台商安家昆山的心声。”昆山两岸合唱团团长兼指挥林大毅说。2011年,林大毅来到昆山,如今,他不仅事业节节攀升,生活圈、朋友圈也与昆山融为了一体。
作为一名“新昆山人”,林大毅将子女也带到了昆山。2018年,林大毅的儿子结婚,按当时规定,非苏州户籍在昆需要工作满一年才能购房。这时,昆山围绕投资经贸合作、金融改革创新、社会文化交流、台胞就业创业、在昆居住生活等5方面出台“68条措施”,台胞只要在昆办理就业证就可在昆买房。
“‘68条措施’的出台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让我顺利在昆山安了家。”林大毅的儿子说,两年前,他的女儿出生,如今,林家三代人都在昆山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台胞在昆山扎下了根。”台商宝裕房产总经理沈耀宏说,他在昆山开发了楼盘,台胞住户占了六七成。沈耀宏发现,越来越多的台商在这里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
来自台湾桃园的萧世杰在昆山工作生活已有15年时间,2015年他的父亲在退休后回了台湾,他决定留在昆山继续创业。在昆山,他不仅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幸福的爱情。他的妻子来自河南洛阳,如今,他们的两个孩子已经上学了。
孩子的出生让萧世杰更坚定了在昆山长期扎根奋斗的决心。“有小孩之后,我对昆山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更强了。”萧世杰说。不仅仅是他自己,萧世杰发现身边有很多台商子弟在昆山本地学校就读,“这意味着有众多台商家庭真正在这里扎了根。”
童子骑着黑水牛,农夫扛着曲辕犁,孝子背着老母亲……在位于昆山慧聚广场的两岸文化交流中心大厅里,展示着一张栩栩如生的国画《唐山过台湾》。每有客人造访,孙德聪都会领着他们来看一看。“几百年前,先辈们移民到台湾。现在,我们这些后代回到了大陆,在昆山扎了根,‘两岸一家亲’的情谊,是怎么也斩不断的。”孙德聪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