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一名“老记”的走街串巷

2021-04-20 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名“老记”的走街串巷

 

许 涿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20日   第 12 版)

 

  老北京路边的理发摊,现在越来越少了。拍一次少一次。
  ——摄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铁道桥下

  在延静西里菜市场对面,一位女青年认真地看书,身边摆了几盆多肉植物出售。
  ——摄于北京市朝阳区延静西里

  2020年上半年,北京每条胡同、住宅区都要凭出入证进入,设有专人检查测体温。
  ——摄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国子监街东口

   “您是哪国人?”
  “德国。”
  “男孩儿?女孩儿?”
  “女孩儿。”
  “几个月啦?”
  “3个多月。”
  “按中国的规矩,那就该过百日啦!”
  “已经过啦,都107天啦。”
  ——摄于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

  2020年5月31日,北京朝阳大悦城商厦在电梯里备了按电梯钮的牙签,顾客用牙签选按电梯楼层,避免了以手直接接触按钮。
  ——摄于北京市朝阳区

  北京胡同里,原味儿的老砖墙很有沧桑感,现在越来越难见到。拍摄时,胡同里一位老人购物归来,正从墙边经过。
  ——摄于北京市东城区大学夹道胡同

  “你的蝈蝈多少钱一个?”
  “10块钱。”
  “便宜点儿吧。”
  “不行,我一分也不赚。”
  “那也来一个吧,哪能一分都不赚。”
  “微信还是现金?”
  “你扫我吧。”
  ——摄于北京市西城区梁家园胡同

 

  退休前,许涿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2015年,他开设“走街串巷”公众号。它就像一本不定期的杂志,图文并茂,为读者送上街头巷尾的影像记录,特别是那些行将消失的场景。

 

  今天,让我们跟随许涿的镜头,去走街串巷。

  

  每每看到百年前老北京街头的黑白照片,我心中对于摄影能够真实记录生活、记录历史的感觉就越发强烈。老照片中人物从头到脚的穿戴,建筑、家具等背景画面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记下那个时间、那些人的真实生活,引人深思。

  曾经的摄影记者工作经历,让我有了为当下留影的意识。无论是工作时还是退休10多年来,无论在北京或外地,我都有目的地漫步于街头、胡同、公园、市场,拍摄所见所闻。特别是遇到那些未来即将消失的场景,我会按下快门、拍下照片。也许再过些年,拍过的房子、胡同没了,拍过的人物逝去,照片便成为我们共同的怀念。

  2012年,我学会了制作PPT幻灯片,把我走街串巷拍的照片标上时间地点,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通过电子邮箱分享给我的朋友。收到大家的留言肯定,也收获了诸多建议。

  随着微信进入人们的生活,公众号成了一个很方便的传播媒介,于是我申请开设“走街串巷”公众号。虽然早已退休,但我带着相机走街串巷的热情更高了。2015年5月,我开始在微信公众号推出“走街串巷”图集,它就像一本不定期的杂志,图文并茂,有时是一个主题,有时是几个主题,至今已推出近170期。

  去年疫情最严峻时,大伙都居家隔离。看到人人都戴口罩,进小区、超市都要测体温,我意识到这些应该拍下来,通过照片记录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疫情防控出现积极成效,公园可以进了,我就去公园拍;胡同也可以进了,我就一条条地串。开始只注意拍戴口罩的人,渐渐地我又发现很多标语、标识,如“今日已消毒”“一米间隔”“测体温”等,都是非常时期的独特印记,值得记录下来。我把拍到的这些,编成“疫情期间的日子”系列。等到新冠肺炎疫情烟消云散,图片会成为我们对这段特殊时期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