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 琦 李志伟 万 宇 冯雪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05日 第 04 版)
今年中国全国两会,乡村振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在一些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国际人士眼中,中国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
“一个长期全面的发展框架”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简称农发基金)驻中国和蒙古国代表马泰奥·马尔基西奥2014年来华工作。7年间,他深入中国农村地区参观考察,对于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有着切身体会。
“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一个历史性成就。”马泰奥说,中国成功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
“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如此之短时间内,带领如此多人口摆脱贫困。”马泰奥介绍,在与中国合作初期,农发基金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我看到,中国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程度显著提高;通过建设水井、运河等,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有了更多收入;随着科技的应用,农民能更快获取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广、利润更高……”
在马泰奥看来,中国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全面的发展框架”,有助于巩固脱贫成就、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坚持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向农村地区投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动力强劲。未来,农发基金将把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减少社会中存在的脆弱性问题。我们愿同中方共同努力,为中国农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乡村生活更具吸引力。”马泰奥说。
“乡村地区将拥有更多人才”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罗斯高,40多年致力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他深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云南等地开展实地调查,与当地官员共同实施项目。2008年,这位“中国农村通”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罗斯高说,上世纪80年代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偏远农村,目之所及是土坯房或木头房,没有水泥板,没有自来水,自行车都少见,更别说汽车了。现在,中国农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农民收入增加了,“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罗斯高称赞中国政府持续不断的努力: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产品市场兴起,再到农民工进城……现如今,越来越多新兴服务行业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在偏远农村地区,随着“扶贫车间”落地,农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改变更多的是民众本身。”罗斯高说,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等。“在教育支持下,中国乡村地区将拥有更多人才,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将拥有光明未来。”
“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摆脱贫困》是南非金山大学非中关系专家加思·谢尔顿熟读的书籍之一。他认为,书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和方法在中国乡村地区得到了实践和落实。“我去过中国不少乡村,那里的致富带头人就是村干部。”谢尔顿说,中国基层干部了解乡村情况,也能更好落实乡村振兴政策。
不久前,中国组建国家乡村振兴局,这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是使命的传递,也展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谢尔顿说。
谢尔顿表示:“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在海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来自冈比亚、纳米比亚、乌干达、南苏丹等非洲国家的学员,在木薯嫩枝上实操,学习如何在离体条件下对木薯进行快速繁殖;在莫桑比克的中国—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从中国进口的杂交水稻和旱地水稻品种得到测试,最终10种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被筛选出来;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带来了中国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带动当地玉米产量翻番。
“非中合作为非洲大陆带来活力,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非洲农村减贫作出巨大贡献。”谢尔顿指出,有中国经验和技术作支撑,非洲发展中国家都可以走上消除贫困的道路。
(本报罗马、华盛顿、约翰内斯堡、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