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 珂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7日 第 04 版)
“人、产、城”如何统筹布局、良性互动,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课题。近些年,福建泉州晋江市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同时,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积极探索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不分内外,都是晋江人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里,学科骨干的照片和简介贴在墙上。1981年出生、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夏安俊,就是其中的一员。2016年,夏安俊从北京举家南迁,如今已成为新晋江人。领到一次性安家补贴,每年有人才津贴,妻子被安排在当地一家国企工作,夏安俊享受了晋江的一站式人才“礼包”。
“这里有好的科研平台,也有好的生活环境。”跟记者交流中,夏安俊流露出对眼下工作生活状态的满意。
晋江对人才的重视,远不限于夏安俊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全市户籍人口120.9万,外来常住人口常年保持在100万以上,晋江不分内外,想方设法让外来人口来得了、留得下、融得进。
晋江在福建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此后不断提高政策“含金量”。目前,外来人口可享受的市民化待遇已有30项。以子女入学为例,晋江281所小学(含一贯制学校)中,外来人口子女就读人数占全市小学生总量的一半以上,92.9%的外来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入学。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晋江不少农村人口进城。晋江拿出好地段建设安置小区,同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让15万农民过上城市新生活。
位于紫帽镇核心区的霞茂山庄,是紫帽镇霞茂村的安置小区,常被外地人当成商业楼盘。“安置小区建得这么好?”每次有人问起,镇党委书记柯荣围总要回一句:“不只是紫帽镇,晋江其他地方也一样。”
产城融合,瞄准高品质
晋江创新创业创造园,起步之初就瞄准国际一流,产业规划、建筑设计请的都是行业领域的全球知名机构。
从乡村工业化起步的晋江,曾经“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缺少城市平台支撑的产业化,是难以持续的产业化。”
晋江痛下决心,补上城镇化短板。住宅进小区,企业进园区,产业集约化,城市“组团化”。产城联动中,城区布局不断优化。以梅岭组团为例,规划用地7500亩,29%用在商住开发,13%用在就地安置,剩下的面积都用在民生设施、公共空间和生态养护上。
即将启用的晋江市医院新区,不仅硬件一流,还成功“联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同打造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已经交付使用的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临水而卧,空中俯瞰,曲线流动,状如海蚌,主场馆设计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作为第十八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主场馆,这里将在明年10月吸引世界目光。
城乡统筹,下好一盘棋
刚到园坂村卫生所不久,柯志雄就把全村走了个遍。经过一周多时间摸排,村里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都有了健康档案。他还绘制出一张健康地图,不同颜色的小点代表不同类型疾病,全村村民健康状况一目了然。
柯志雄是来自晋江市中医院的全科医生。包括中医院在内,晋江3家龙头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各有责任区,服务“末梢”就是社区和村卫生所。依托医共体建设,晋江构建起全域“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新塘街道梧林村是晋江有名的侨村。这里的洋楼、番仔楼、闽南大厝等百年古建筑群,刻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晋江整体收储保护核心区,对136栋古建筑进行保护。
“外地人向往,本地人留恋。”这句话,如今被不少晋江人挂在嘴边。过去,他们习惯于商场上的忙碌、工厂里的打拼,如今也可从容放慢脚步,品味都市风情,品咂乡村乡愁。
“过去,我们是产业推着城市走,今后将更多转向‘城市带着产业走、产业城市联动走’,下好‘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一盘棋,传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把晋江打造成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刘文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