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0月19日 第 02 版)
“年轻就是本钱,摔倒了还可以站起来!”
17日上午,北京。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台上报告人杨宁满含深情诉说心路历程。台下数百名听众深深沉浸在获奖者讲述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中。
杨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村委会主任、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之一。2010年,大学刚毕业的她放弃在南宁一家公司的就业机会,回到贫困的大苗山当起大学生村官。
凭借一腔热情和家人支持,她尝试了很多扶贫项目,但这一路并不顺利。帮村民卖竹子,带头种辣椒、葛根,发动村民用苗族传统的“稻+鸭+鱼”共作模式种紫黑香糯米……有过亏本、有过失败,但困难没有阻挡她改变乡村面貌的脚步。
2017年,村民种的紫黑香糯米大丰收,贫困户杨梅秧含着泪水对她说:“正因为跟着你干,我们家才顺利脱了贫!”当年,江门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真心换人心,人心增信心——
“有人笑话我说你这是疯子的想法、傻子的做法。我想:为了前何村早日脱贫,我就是要疯着干,为了村民有福气,我宁愿冒傻气!”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马厂镇前何村第一书记韩宇南自掏腰包5万多元购买辣椒种子给村民,妻子潘丽英也放弃城市生活陪伴他做了一名扶贫志愿者。
“如果说第一次驻村是听从党的召唤,第二次驻村则是我的使命、责任和担当。”韩宇南语气坚定地说,“今年看到乡亲们再次联名挽留我的红手印,我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申请书。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了坚守山村教育,而是认为只有坚守才有希望。”报告台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深情诉说。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是支月英的人生信念。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支奶奶”,40年来她扎根泥洋小学和白洋教学点两所深山学校,牵手一代又一代山里娃走出大山。从肩挑手提教学用具和生活用品步行20里山路到骑坏6辆摩托车,支月英不记得经历过多少次风吹雨打。她说,最大的安慰是山里的学校从漏风漏雨的泥巴房变成崭新的教学楼,从原先女孩不上学到如今没有一个辍学的孩子。
在一本大红色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光荣册》上,有两位特殊的获奖者:因公出差遭遇交通事故去世的王小权和因病去世的糜林。王小权生前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老屯乡党委副书记、长滩村第一书记,糜林生前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果树研究室主任。他们的名字以加黑框的方式给世人留下永恒记忆。
汗水、泪水、欢笑。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把青春和希望洒在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村。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1200多名牺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扶贫干部,其事迹将被后人传颂、精神将不朽于人世!
这信心,也激荡在千千万万个曾经的贫困户身上——
马金莲,山西吕梁山区的一名贫困家庭妇女,从一名保洁员干起,成长为北京一家家政公司的业务经理,3年前返乡创业办起家政公司,带动200多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王万才,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村民,在扶贫干部帮扶下丢掉思想包袱、放下酒瓶撸起袖子加油干,搞起特色种植和加工,脱贫后还当上了合作社副理事长;
王昭权,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因自幼患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行走,仍克服身体障碍手脚并用靠养牛实现年收入超2万元;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两口子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在脱贫路上不等不靠,与村民同步奔小康,活出了人生价值;
……
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他们坚定信心、自强不息,用双手改变命运,书写了最美的人生!
报告会现场,有人认真记录,有人颔首微笑,有人潸然泪下。一次次热烈响起的掌声中,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在受表彰的获奖者中,有脱贫致富群众、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大学生村官、村级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脱贫致富带头人,也有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派出的挂职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还有社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公民个人等。
从一位位脱贫攻坚奖获奖者展示的风采中,人们看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历史承诺成为现实,曾经的贫困户正在奋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董 峻 侯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