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账本(深度观察)

2020-10-16 11: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资料袋记录下精准脱贫全过程

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账本(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顾仲阳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6日   第 19 版)

 

  图①:郭玉发牵着牛儿驴儿回家。
  刘 坤摄
  图②:郭玉发、李三女夫妇掰下玉米棒子,查看玉米成熟度。
  刘 坤摄
  图③:郭玉发的贫困户资料袋。
  刘 坤摄
  图④:产业指导员李澍(左一)上门为郭玉发提供秋收秋种指导。
  钟真君摄

 

  一个贫困户干活有多拼?

 

  这是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二十三号村贫困户郭玉发的普通一天:凌晨4点半就起床喂牛喂驴,吃过早饭,天一亮就出门把牛、驴放到河滩地,自己去收割玉米,午饭后接着收割,天黑后才牵着牛儿驴儿回家,晚饭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饲料。

  日复一日的终年劳作,让57岁的郭玉发身材精瘦、脸色黝黑。因为家里穷,他42岁才结婚。妻子李三女接连两场大病,欠下了20万元的债务。郭玉发本以为贫困就会这样伴他一生。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再苦干,日子也没指望。”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郭玉发的人生轨迹:短短几年,他从贫困户一跃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郭玉发是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记者打开他家的贫困户资料袋,听他算算帮扶账,讲讲账本背后的脱贫故事。

  健康扶贫减负担——

  住院报销90%,吃药一年补贴4000元,医药费支出减了一多半,日子一下有了奔头

  打开郭玉发家的扶贫手册第一页,致贫原因很清楚——因病。

  2012年2月,李三女突发脑梗,在兴和县蒙中医院住院治疗了42天,6万多元的花费,把攒了7年准备盖新房的积蓄全部掏空。

  祸不单行。同年10月,李三女又因心脏病住进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总共花费23万多元。郭玉发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最后的6万多元,是村里人你五百我一千凑出来的。在医院陪床的日子里,为了省钱,郭玉发每天只吃一顿饭。

  接连两场大病,让郭玉发家深陷贫困。“真是病不起啊!我出院回来,家里连买包盐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回想当时,李三女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手术后,李三女每年还需要住两次院,治疗脑梗后遗症,平时还要长期吃药,新农合报销后,一年还要支出一万三四千元。

  尽管郭玉发每天从早忙到晚,每年的收入,除了给妻子看病吃药,所剩无几,这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这个无底洞,啥时能填平啊?”

  2015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郭玉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但郭玉发还是消沉在生活的无望里:帮扶干部来动员他改造危房,被他直接给怼了回去:有地方住就行了,盖房子还得自己掏钱,我拿什么给老婆看病?

  健康扶贫政策让郭玉发有了盼头。2016年李三女住院治疗脑梗后遗症,以往一次自己要掏4000多元,这次只掏了800多元。

  “敢情这精准扶贫政策管大用啊!”郭玉发一下感到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日子有了奔头。

  “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看病花销一下子少了很多,有病再也不用拖了。”李三女从资料袋掏出一小沓住院报销结算单,抽出一张给记者看:今年3月,她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做了胆囊炎手术,总共花费16143元,自己只掏了10%。

  吃药负担也轻了不少。“心率正常、血压正常,平时还是要按时吃药,好好休息。”前来随诊的村医郭佃永摘下听诊器叮嘱道。李三女是他负责的二十三号村26名慢性病病人之一,每个月他都会给李三女送药上门:1盒稳心颗粒、5瓶华法林钠片和3盒精芪双参胶囊。

  “以往这些药一年得花万把块,现在政府补贴4000元,加上住院报销,一年看病吃药的负担减轻了一多半。”李三女算起了账。

  “送药上门省钱还省工夫。华法林钠片这个药县里买不到,以前我每次都得坐1个多小时客车上市里买,耽误了不少农活。”郭玉发在一旁补充道。

  “健康扶贫大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看病吃药的负担,堵住了因病致贫的‘窟窿’。”兴和县医保局副局长刘晓辉介绍,全县因病致贫率超过50%,目前贫困户住院看病能报销90%,家庭医生签约和慢病送医送药都实现了全覆盖。

  产业扶贫增收入——

  “点餐式”帮扶拔穷根,种地养殖不惜力,科学养牛成了土专家

  健康扶贫“捂紧”了钱袋子,要过上好日子,还得鼓起钱袋子。

  2017年,时任村支书王崇礼找到郭玉发:政府搞“点餐式”产业扶贫,你想干点什么,政府给补贴。郭玉发一合计,“种地养殖我都在行,那就养头驴,多管亲戚要点地种吧!”

  “‘点餐式’产业扶贫真正做到了精准施策。”兴和县委副书记李献介绍,市里围绕当地的马铃薯、杂粮、牛羊等特色主导产业,制定了支持贫困户发展的产业补贴目录,贫困户自主确定适合自己的产业项目。截至去年底,兴和县累计投入点餐式产业扶贫项目资金8.64亿元,覆盖9864个贫困人口。

  买驴得到补贴5500元,种植补贴了1000元,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激发了郭玉发的干劲。为了搞好养殖种好地,郭玉发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妻子干不了重活,他一人承担了所有的农活,为了让牛吃得好多长肉,他夜里起来还要喂两次,“别人一般夜里都只喂一次,我寻思多下点辛苦总没错!”

  在郭玉发的精心照料下,2018年3月,他卖了一头驴驹、一头牛犊,挣了1万多元。这把两口子高兴坏了,奔富的心劲更高了。不久,产业扶贫补贴6600元,自筹1400元,郭玉发又买进了一头牛。

  养殖是个技术活,产业指导员李澍接连几次叫郭玉发去参加培训,他都找借口不去,“我又不是没养过,浪费这时间干啥?”

  然而,新牛买来一个月,开始出现咳嗽发烧症状,等郭玉发找来兽医,为时已晚。

  “一头壮牛说没就没了!”郭玉发茶饭不思,后悔不已。“看来,养殖不能光凭经验、靠下笨苦,还得讲科学。”痛定思痛,他主动找到李澍,要求参加培训。

  之后,乡里村里举办培训,即使再忙,郭玉发也一场不落。他非常注重学以致用:圈舍经常打扫,保持干燥,定期消毒;把院子前面的空地改造成牛驴活动场所;等牛犊一产下,给母牛熬半个月的小米粥喝……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都会赶紧找兽医吴志国求助。

  兴和县农牧科技局扶贫办主任赵华介绍,为帮助贫困户产业脱贫,县里构建了“专家组+产业指导员+贫困户”的扶贫产业技术指导体系。322名产业指导员深入一线,上门宣讲政策,指导贫困户选择产业,开展技术指导。微信群里,专家随时解答贫困户的技术咨询。

  从吴志国那里,郭玉发用心学到了不少技术。慢慢地,他也成了村里的土专家,谁家的牛要下犊了,谁家的驴有小毛病了,都会找他帮忙。村民郭月旺竖起大拇指夸赞:“二锁(郭玉发小名)可真是一把好手,他接生的牛犊子就没死过!”

  “政策这么好,干部这么帮我,可得好好干!”郭玉发铆足了劲。前年秋收,收割机割倒了玉米,天气预报第二天有雨,他就在地里连轴干了一天一夜。每到母牛快生产时,他就特别上心,夜里经常起来两三次。

  政策好,人努力,2017年底,一张脱贫告知书送到郭玉发家,装进资料袋里:人均纯收入4153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达到脱贫标准。2018年郭玉发家正式摘帽退出。

  教育扶贫扶起“明天”——

  孩子上好学,各方面都称心,老郭家大有希望

  看病吃药支出减少,发展产业收入增加,郭玉发夫妇非常高兴,更令夫妻俩感到生活充满希望的,还是女儿郭乐乐。

  今年秋季学期,郭乐乐到了市里的集宁七中上初中。“孩子当上了班长,这次月考成绩全班前三。真的非常感谢刘副镇长他们帮忙!”郭玉发觉得,多花钱也要让孩子上好学,看来这步走对了。

  郭玉发口中的刘副镇长,是结对帮扶他家的城关镇副镇长刘世峰。看着郭乐乐小学期间成绩优秀、全面发展,他建议郭玉发让孩子到市里上中学,“有教育扶贫政策,多花不了多少钱。”

  这已是郭乐乐第二次选择学校了。2014年,乐乐该上小学了。村小没几个学生了,去县里上学要住宿,该去哪呢?

  两口子商量后,郭玉发决定把孩子送到县城实验小学读书。“前几年,俺姐夫外出搞建筑,让俺跟着记账,人家好心想帮咱,但咱文化水平低,就不是那块料,没几天就干不下去回来了。孩子说什么都不能走俺的老路!”

  “到城里读书更费钱,家里穷,孩子没少受苦!”李三女回忆说,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小饭桌”,一个月800元;为了接送她周末回家返校,李三女特意找了个在城里开出租的熟人,每周20元。“对俺们来说,这些钱可不是小数目,车钱都经常赊欠,更别说拿出多余的钱给孩子买早点了。”

  每个星期天,李三女都会烙5个发面饼,配上家里腌的咸菜,这就是孩子一星期的早点了。“看见别的同学早餐吃面包喝牛奶,有时我真的特羡慕。” 郭乐乐说。

  上到三年级,郭乐乐开始享受教育扶贫政策:一学年有1890元的生活补助、300元的交通补助。

  “有了这些补助,供孩子上学松快了点。”每个星期天,李三女都会给女儿买好牛奶、面包、饼干,让她带走当早餐。营养足了,比同龄人瘦小的郭乐乐开始蹿个儿。

  “教育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用知识改变命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兴和县教育局督学康茂忠介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县各学段贫困家庭学生共享受到了15475人次6838万元的教育资助,没有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因贫失学。

  教育扶贫,除了物质上的资助,精神上的帮扶同样重要。

  郭乐乐的房间里放了不少课外书,不少是刘世峰送她的。“书能给孩子的成长打开更多的窗。”刘世峰经常鼓励郭乐乐,“好孩子,多看书,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好大学。”

  学校的老师也特别关照郭乐乐。每次上课,班主任吕菊芬老师一发现乐乐有精神不集中等“异样”,课后就会找她问原因,并尽力帮她一起解决问题。

  郭乐乐爱看书,爱写作。吕菊芬经常把她叫到办公室面批作文:耐心地逐句讲解,看哪句话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郭乐乐悟性很高,进步很快。她写的作文《我的爸爸》,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征文比赛一等奖。

  沐浴着教育扶贫好政策,自立自律的郭乐乐健康、阳光地成长。家里的墙上贴着她获得的五六张奖状。看着奖状,郭玉发两口子笑得灿烂,“女儿很称心,俺们这个家大有希望!”

  摘帽不摘政策——

  脱贫后干劲更足,稳定增收有门路,好日子妥妥的

  2018年,郭玉发脱贫摘帽。摘帽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刘世峰见郭玉发搞养殖有技术、有干劲,动员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2019年又买了2头牛。

  为了增加收入,李澍指导郭玉发调整了种植结构:给牛、驴种足吃的饲料、辅料,剩下的土地用来种口粮、杂粮和经济作物,“这样不用花钱买饲料,种植收入也能增加。”

  种养规模扩大、结构合理,收入大幅提高,2019年的明白卡显示:郭玉发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1201元。

  就在这一年,郭玉发被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那天,参加了县里的表彰活动。当他身披大红花,把奖品——一辆电动三轮车开回村里时,男女老少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年,村里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全村顺利脱贫摘帽。

  “但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还不轻。”村支书王小兵有着清醒的认识:扶贫产业整体上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市场渠道比较窄,价格波动比较大。

  为促进稳定脱贫,各方纷纷发力。

  拓宽增收渠道。“上半年村里种的菠菜,供应北京市场,很受欢迎。我们准备引进业主,优先带动贫困户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王小兵说,这样村民的土地流转费能翻两番,打工还能有一天150元的收入。

  “通过资金奖补,鼓励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驻村第一书记王玉兴介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又有38户贫困户稳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发挥保险作用。兴和县扶贫办副主任温龙介绍,县里力推“点餐式”产业扶贫的同时,配套推广种养保险,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推广防贫险,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

  延长产业链。兴和县委书记付海青告诉记者,为让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县里引进屠宰加工生产线,发挥交通便利、物流业发达的优势,让兴和的新鲜牛羊肉当天就能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在城关镇,一条屠宰生产线、一家牛肉干加工厂将马上投产。

  销售不愁,郭玉发干劲更足了。今年,王玉兴帮他申请了1.2万元的棚圈建设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郭玉发扩建了棚圈,添置了一台饲料粉碎机、一辆农用三轮车,牛驴养殖规模增加到了10头,种植规模达到了50多亩。“4头母牛都有了‘身孕’,我准备趁今年行情好,把新下的牛犊全卖了,收入六七万元不成问题。等牛价下来了,再补栏。”郭玉发这样介绍自己的“致富经”。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郭玉发满是皱纹的脸上荡开了笑容,“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好好干,多种地多养牛,把女儿供出来,往后啊,好日子妥妥的!这个袋子俺以后指定用不上了,但俺要把它收藏好。”郭玉发边收拾资料袋边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精准脱贫的有力见证(记者手记)

  翻开郭玉发家的贫困户资料袋,2016年健康扶贫住院报销90%,2017年产业扶贫种养补贴6500元,2018年教育扶贫资助2190元……每项扶贫政策、每笔帮扶账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精准扶贫故事。

  采访中,郭玉发夫妇每讲述一个故事,都要夸赞扶贫政策给力、帮扶干部辛苦。这是农家对帮扶最为朴素的感谢,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激。确实,没有精准扶贫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用情用心的帮扶,郭玉发家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采访中,郭玉发的吃苦耐劳、干劲十足让人印象深刻。他每天都高强度劳作,下功夫,用心学,用超过常人的辛劳,换来了充满希望的好生活。这样的贫困户令人尊敬、值得学习。

  每个贫困户都有个这样的资料袋。2900多万个这样的资料袋,记录了2900多万户贫困户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历程,也浓缩了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历程。

  这是中华民族反贫困的伟大决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出台一项项精准扶贫好政策。数百万各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通过帮扶,让好政策落地生根,为贫困群众开出“脱贫花”结出“致富果”。数千万贫困群众,借助政策与帮扶,在自己的脱贫“战场”上苦干苦战,用血汗换来笑颜,用辛苦换来幸福。全国上下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坚决完成全面小康硬任务。

  这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政策好,人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到今年底,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其他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