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13日 第 12 版)
杨冬梅(中)与村民一同检验生态茶品质。 |
朱兆菊(左)在村里入户走访。 |
翁姆(左)在村民家中调研。 |
褚芳兰(左三)下乡调研。 |
陈玲珠 |
张洁(右)正在与贫困户交流。 |
谁说女子不如男!古有花木兰从军战沙场,今有一批批女将英豪,辛勤付出、努力奋斗,在中国大地上书写着脱贫攻坚战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新传奇。
带出一支“娘子军”
█ 杨冬梅 厦门海关派驻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魁斗村第一书记
3年前,我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村姑”,从此开始了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生活。 魁斗村离县城40多公里,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泉州市“挂号”的软弱涣散薄弱村。作为福建省唯一一名女驻村干部,刚开始,大家都质疑我能否坚持下来。他们不知道,我有着说干就干的性格。
为摸清村情,我花了3个半月走村入户,和村民交朋友。村民干啥,我就跟着干啥,哪怕下地干活、施肥采茶。魁斗村有很多留守妇女和老年人。身为女性,我深知妇女们的不易,在家既要照顾老人、辅导孩子,还要操持家务,因为没有收入,日子过得很没底气。
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村民家庭和就业的矛盾呢?我尝试“把工厂搬进客厅”,找来当地饰品加工、电子件组装企业,接了一些加工业务,组建了一支在家上班的“娘子军”。渐渐地,村里的留守妇女、中年老人、残障人士就业不再是问题,大家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来。
这支“娘子军”共有固定人员11人、参与人员30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们为魁斗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巾帼力量。疫情暴发初期,到处买不到口罩。“娘子军”请教村医如何自制防疫口罩后,日夜赶制了300个口罩,解了全村的燃眉之急。随后,“娘子军”又迅速投入到艰巨繁重的防疫工作中,全面摸排返乡人员,探访居家隔离人员,对重点区域每日进行防疫消杀,登记进出村庄车辆、体温测量……
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魁斗村开始科学有序地复工复产。如今,经过改良的“魁土”生态茶即将上市,幸福院和幼儿园也破土动工。看到魁斗村越来越美丽,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心里真甜啊。
洪 钧整理
年底脱贫没问题
█ 朱兆菊 陕西省镇巴县长滩河村第一书记
时至今日,我仍然忘不了3年前第一次走进长滩河村的场景。村子地处秦巴山腹地,山大沟深,经年累月的贫困让年轻壮劳力纷纷“逃离”,翻过大山外出务工。“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全是洋芋果,穿的都是布巾巾。”对于过去的穷日子,村里老人说的顺口溜,可见一斑。
初来乍到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山村脱贫,务工不是长久之计,产业才是扶贫的“牛鼻子”。可村里也曾种过黄姜、烟叶、魔芋,无奈管理粗疏、销路不畅,最终未成规模。村里搞产业,该如何破局? 站在山坡上眺望,其实村里的“隐形财富”真不少——荒地荒山资源丰富,土壤水分条件适宜——用好了,何愁不富?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开了春,我们请来专家指导,百姓在后山上挥锄舞锨,忙得热火朝天。不出几年,村里种核桃363亩,李子212亩,果园已初具规模;成片的地流转了出来,再种植黄花150亩。眼下,黄花采摘已近尾声。粗略一算,今年产量比去年至少翻了一番。除了矮山上种李子、高山上种核桃,村民们还根据自家情况,有的养猪、牛、羊、中华蜂、肉兔,也有人忙着种山药、草莓、木耳、香菇……村里的合作社早已对接好电商,销路不用愁。
驻村以来,有两个贫困户最让我挂心。50多岁的谭姐年轻时意外失去右手,日子过得很艰难。我刚来村里时,有空就去看她。合作社建好后,谭姐就来上班,分拣木耳、香菇、黄花菜。有了固定收入,日子渐渐好起来,整个人有了精气神儿。60多岁的李姐是个爽利人,无奈双目失明,儿子在外地打工赚钱,只能把她独自留在老房子里。李姐心里难受,我看到她也蛮心酸。后来集体搬迁时,我协调让她与亲家母成了邻居,方便相互照看。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部分村民无法外出务工,好在5月底前陆续复了工。但即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大伙儿心里也算安稳,因为流转的土地有固定分红和收入,只要勤快,生活也有保障。今年,村里计划完成最后5户11人的脱贫工作。目前这些老乡自己养牛、养鸡,信心满满。按目前进度,年底脱贫没有问题。
回想驻村这3年,老乡搞产业脱了贫,我自己也收获满满:刚来村庄时,山里宿舍院子小,晚上一个人害怕,把门锁得紧紧的。如今几年过去,和这片土地有了感情,老百姓的信任与认可给了我最大的勇气与动力。
本报记者 高 炳整理
扶贫新手变老将
█ 翁 姆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脱贫攻坚
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2018年3月,根据党组织安排,我调到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任副主任,初次接触扶贫领域。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和各种复杂多变的矛盾,我直面困难,沉下心、扑下身,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自身定位,迅速进入角色,顺理工作,查户情、摸村情、把乡情,全面了解、摸清、掌握全县贫困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是大事,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耽误不得。为第一时间落实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部署,我经常加班加点,每天几乎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困了,就在椅子上迷糊一会儿;饿了,有时就吃一包方便面。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从扶贫新手练成了扶贫老将。
宣传培训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和前提。为切实推动党的脱贫攻坚部署在理塘落地见效、开花结果,我牵头创新扶贫宣传形式,开通“理塘县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坚持每周编写周报、每月编印月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还经常下村入户,与村民面对面,一边拉家常,一边宣讲党的脱贫攻坚政策,鼓励他们用好用活政策,增强“造血”功能,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自担任攻坚办副主任以来,我回家少了。2018年,怀孕挺着大肚子的我也经常加班到深夜,产假只休了4个月,孩子100天都没满就又回到岗位。每当想起丈夫和孩子,我总是充满愧疚,因为亏欠家人太多。但扶贫路上,只有担责用情地服务民众,认真做好日常工作,才能实实在在地帮助民众解决生活困难,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对此,我无怨无悔。
周晓宏整理
抛家舍业拼命干
█ 褚芳兰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党委书记
7年前,我被组织安排到鲁掌镇当镇长,开始了同当地干部和百姓2500多个日夜的共同脱贫攻坚生涯。
初到鲁掌,我刚过而立之年,一方面对工作充满干劲和热情,另一方面内心渐生愧疚和焦虑。成为一镇之长,我再也不止是父母膝下的女儿、幼小孩子依赖的妈妈、老公背后的贤内助,更是这片土地上1万多百姓、4000多个家庭脱贫的寄托和希望。为了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打赢鲁掌脱贫攻坚战,我将几乎所有时间和心思都倾注在了工作之上,不能在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给他足够多的陪伴和关注,成了我最愧疚的事情。
鲁掌镇共有6个村,其中4个贫困村共有977户3564名建档立卡人口。为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说服大山深处的深度困难群众易地搬迁、完成辖区内公共建设的征拆……我每天不是在开会研讨方案、就是在进村入户的路上。
记得有一年7月的一天,在鲁掌镇最边远的洛玛村下乡的时候,公路局部被泥石流冲毁,我们只能走过去。脚下是及膝的泥塘,头上是摇摇欲坠的滚石,那一段艰险的路途让我最深切地体会到,面对如此恶劣的交通环境,老百姓要脱贫发展是何等困难。那一晚,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怀着满腔感慨,我写成了《鲁掌脱贫之歌》,来激励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干部职工,更激励自己一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让鲁掌百姓尽快摆脱艰险恶劣的生活环境。
从镇长到书记,工作强度更大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通过国家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和脱贫工作者的无数艰辛付出,我们终于迎来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阶段。眼前的鲁掌与我刚来的时候相比,已经焕然一新: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房子稳固了,道路硬化了,生活越来越好。看着人们的笑容,我感到深深的慰藉。这几千个夜以继日的不懈奋斗,总算没有白费。
村强民富奔小康
█ 陈玲珠 江西省万载县潭埠镇新田村党支部书记
一个女同志当村支部书记,而且是深度贫困村的书记,肯定比别人要辛苦得多。2017年,组织上决定让我这个“80后”当书记,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村子实在穷,村集体不但没有一分钱收入,还留下了一些债务,真是一穷二白。
怎么脱贫致富?我想,首先是要让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有事做,有稳定的收入。2017年,我抓住各组搞宅基地改革的机会,引进企业建起了扶贫车间,一下子就解决了160多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周海云去年3月查出患了肝炎,只能一边治病,一边在家静养,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儿子在县城中学上学,一家开支仅靠妻子在扶贫车间的收入维持。眼看他家已进入贫困户的边缘了,我心里很着急。经过努力,周海云进了扶贫车间,和妻子在同一条流水线作业,夫妻俩每个月有上万元的收入。上班之余,周海云夫妇还养猪、养兔、养鸡,种菜,一年下来纯收入不少于10万元,成了村里提前奔入小康生活的人家。
近年来,在帮扶单位支持下,我们搞起了光伏发电,成立了合作社,搞了140亩高产油茶基地,300亩酸枣基地;今年又栽种了150亩橙柚,明年开始挂果。这些基地,我们都以合作社的方式吸纳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入股,村民到基地务工有收入,年终基地产出有分红,拿双份钱。
尽管很苦、很累,但看到村里的旧房变成了新房,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家家饮用自来水;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安装了路灯,村民的美好生活有了保障,村集体每年有10多万元到20万元的收入。过去的深度贫困村,现在成了走在全镇前列的小康村,我很有成就感,觉得幸福满满。
朱 磊 辛冬妹整理
穷村旧貌换新颜
█ 张 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
驻叶城县洛克乡康开其克村第一书记
植物园里灿烂的鲜花竞相开放,创业园里村民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生态园果树下鸡鹅结伴成群……如今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我常常感叹村子真是变了大模样。
康开其克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自治区的深度贫困村,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50.3%。
2018年1月31日,我从乌鲁木齐来到村里任第一书记。记得刚来的那天寒风刺骨,工作队周转房的锅炉水泵还出了问题。那晚,我躺在冰冷的铺上整夜没有合眼,满脑子都是一个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做?
要脱贫,先要带好村干部队伍。通过入户走访我了解到,村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的问题,不少村干部没有责任感。于是,我们工作队优先推荐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并定期开展党员脱贫攻坚承诺践诺活动。如今,村“两委”班子为村民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我认为,工作队就像流水,当地村干部就像石头,水走石留,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村干部成为一支战斗力强的基层队伍去更好地服务村民。
想脱贫,解决就业是关键。我们在村里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政策宣讲,鼓励贫困户走出家门,靠辛勤的双手脱贫致富。同时,我们通过村办企业、保鲜库、农贸市场、合作社等渠道,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确保“人人有事做、月月有钱挣”。目前,我们村已经实现有劳动能力村民就业全覆盖。
转眼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康开其克村的贫困发生率从50.3%降至0.89%,达到整村退出贫困村的目标。村集体收入也从无到有,2019年增收达23万余元,今年预计突破30万元。一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
下一步,我们将在土地再利用、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上持续用力,激发乡亲们的内生动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体村民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