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崇义奏响绿色变奏曲
“咱不啃山吃矿,一样致富”
本报记者 戴林峰
簸箕轻抖,新茶翻跃,淡淡清香迎风扑鼻,信手拈起一撮,阳光下新茶的嫩芽透着一抹亮色。
如今种植高山有机茶出了名的钟行飞,十几年前手里握的还是黑黢黢的钨砂。作为江西省崇义县纳税大户,钟行飞经历了从矿老板到茶园主的身份转变,见证了崇义的“绿色变奏曲”。
从地下回到地上
崇义资源丰富,钨矿采选冶炼对县财政贡献率一度高达七成。1992年,21岁的钟行飞来到关田镇下关村矿区采钨砂,凭着吃苦耐劳,一个月能赚900多元,转年便承包矿洞单干,掘得第一桶金。作为十里八乡闻名的“钨村”,下关自1914年发现钨矿以来,开采已逾百年。上世纪90年代末,1.5平方公里的矿区内聚集了1万多名矿工。
采钨砂收益可观,也让下关背负了沉重的环境债。整日钻机轰鸣、炮声隆隆,青山被掘得千疮百孔,废渣尾矿露天堆放。浸矿废水含有化学试剂,侵蚀酸化土壤,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穿村而过的小江中,重金属污染物超标,下关村民被迫从几公里外修渠引水。
“山上没树,地上没皮,河里没鱼。”村民们怨声载道,何况资源有限,往后“锅底朝天”,如何向子孙交代?更令人揪心的是,村里先后有几名矿工遇难,其中一名便是钟行飞的工友。老钟当时痛下决心,再也不能这样活!2005年,钨砂行情不错,钟行飞却做出了令人吃惊的决定——抽出资金,包地种树!对于他的转型,县里非常支持,相继划拨3万亩荒地。钟行飞带着矿工弟兄们走出矿洞,从地下回到地上,在山岭沟壑间开荒植绿。
从黑色转向绿色
同一双胶鞋、同一把铁锹、同一盏马灯,这些曾在坑道中掘石采钨的汉子,开荒造林也同样不输劲。整地打穴、植苗抚育、修枝剪杈……十余载辛勤守护,高大笔直的杉树直刺蓝天。如今,钟行飞的万亩林场已是群山绿遍,估值超过1亿元。
绿树青山也能“流金淌银”。在国家和省市部署下,崇义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关停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采矿加工企业,鼓励引导钨矿经营业主发展林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据统计,崇义一度有6500多人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开采钨矿。2011年,已有70%的矿老板“淡出”钨业,不少都转型投身绿色产业。
2010年,钟行飞在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深处开办高山茶园,一垄垄茶树顺着山坡迤逦而上。
茶园负责人、17岁就跟着钟行飞下矿采钨砂的钟志强告诉记者,这片2100多亩的茶园带动了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其中25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5000多元。不打农药的高山有机茶在市场上卖得俏,2019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从工矿县蝶变生态城
曾经寸草不生的乱石旮旯重披绿衣,“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唠起钨村的新变化,下关村村民谢才春格外感慨。自2014年开始,崇义对流经下关村的小江流域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疏浚河道淤泥和沿岸矿山废渣总计55万立方米,喷播复绿后的山体一片生机勃勃。像这样的矿山修复项目,崇义目前已实施了19个,累计投入资金达2.9亿元。
经过多年努力,崇义县活立木蓄积量由2004年末的1169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621万立方米,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达六成以上。好生态引客来,仅21万人口的崇义2019年接待游客505.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66亿元,较2005年提高了168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6%提高到2019年的48%。
矿山复绿,生活常青。曾经的采矿大户谢才春牵头组建了下关百年“钨村”旅游开发公司,带动村民转产发展旅游。钨文化展示馆、采矿寻宝体验区、四季脐橙采摘园相继建成,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令老矿区重新热闹起来。
在谢才春办公室墙上,一张泛黄的奖状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崇义县政府颁给2004年度纳税大户的表彰证书,那一年谢才春的矿厂纳税400余万元。2019年,纳税逾千万元的谢才春再度获此殊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不啃山吃矿,一样致富!”他感慨地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