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此“芯”不变(我的回国创业之路)
本报记者 孙亚慧
|
邓中翰(中)与杨晓东(左)、张韵东(右)等团队七人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盛典
|
1999年,几个从硅谷回到北京的年轻人邓中翰、杨晓东、金兆玮、张韵东一起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肩上的担子很重——承担并启动实施国家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改变中国无“芯”的局面。
一晃二十年,“军令状”仿佛还在眼前。
回国创业
锻造“中国芯”
2019年10月1日,对于邓中翰和他的“战友们”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他与“星光中国芯工程”核心领导团队杨晓东、金兆玮、张韵东等7人集体受邀,作为爱国归国创新创业团队模范代表和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参加了国庆盛典观礼。
时光宛如回到了20年前的那一刻。
1999年10月1日,邓中翰就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那时的他已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多年来首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并在硅谷创建集成电路公司Pixim,公司市值很快超过1.5亿美元。
那年的国庆节,从硅谷赶回国的邓中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内心翻涌着万般情绪。军人整齐而昂扬的步伐、民众充满期盼与希望的笑脸……时代仿佛在热切召唤,声音就在他耳边不停回荡。
不久后,在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邓中翰团队在中关村承担并启动实施了“星光中国芯工程”,在北京中关村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建立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群一身本领、青春昂扬的年轻海归,立志要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两年后的2001年,中国第一颗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诞生。此后的数年间,“星光多媒体”系列芯片被苹果、三星、飞利浦、惠普、LG、索尼、戴尔等国外知名品牌规模采用,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颗中国“芯”,极大增强了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自主研发和争取市场成功的信心。
支撑“智能
摩尔之路”发展
想要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在邓中翰看来,想要让脖子不再被卡,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事情。
作为网络信息产业的“心脏”,开发出具有超高运算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芯片,的确是信息产业竞争中实现突破的关键。邓中翰表示,芯片领域技术突破难度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芯片自主可控、国家安全、信息安全领域需要更多自主创新的芯片成果。
随着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近年来,业界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讨论颇多,邓中翰认为,智能芯片在信息层面的技术创新还可以实现更多可能。他说:“我们所讲的‘智能摩尔定律’,就是要在信息层面上借鉴人脑机制,分层分区地去关注各种东西,从而形成更加智能的计算。”
基于这个思路,“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率先提出了多核异构处理器(XPU)概念,即结合CPU、GPU、NPU、DSP等技术,在底层对数据进行交互处理,通过架构上的突破,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与此同时,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成了创业路上邓中翰常常思考的问题。
“谈起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许多人认为就是指信息安全,其实远不止于此。芯片产业自主可控范围广泛,比如数字中国所需要的服务、老百姓所需要的服务。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底层技术,更需要底层技术的人才,若没有人才,就没有办法将技术变成产品,市场上的需求得不到供给。”邓中翰说。
在他看来,“自主可控”并不意味着对立,“技术的创新发展,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所共有的。只有大家共有之后,才能进一步将芯片做得更好。”
不断探索
新型举国体制
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芯片产业,如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政策环境、资本环境,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以更好地实现增长突破?在邓中翰看来,最主要的方向还是要在机制创新中不断探索新型举国体制。
“不同的产业结构中,需要应用不同的机制。我们正在走向创新大国,‘创新’就是要有新的核心技术,载体是芯片,芯片上面跑出不同的软件,从而产生不同的应用。这样一种底层的核心技术,是我国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所带来的。”邓中翰说,而这离不开宏观层面国家主管部门与微观层面企业努力所形成的合力。
最初10年,开拓国际市场;第二个10年,推动新型智慧城市下的标准制定和芯片开发,研发未来技术。邓中翰告诉记者,在下一个10年,不仅是芯片,他更希望团队可以把标准和专利变为产业中的重要支柱。
“未来10年,我们计划投资100亿元,这会带来很多变化,带来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人才、新成果。”芯片技术研发、研究并制定标准、系统应用开发以及大规模产业化,在这张正在绘就的10年蓝图里,“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会服务更多国家战略需求,对于这一点,20年来不曾改变。
“一路走来,很多东西在改变——我们承担国家新的项目、产生很多新的研发方向,但不变的是我们一直紧紧地以芯片作为突破口,保持自主创新的劲头。我们团队的国家使命感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未曾改变过的。”
延伸阅读
2019年12月28日,1999-2019“星光中国芯工程”创新成果与展望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回顾和总结了“星光中国芯工程”20年来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研发成果大规模产业化以及在满足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需求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功经验,并对“星光中国芯工程”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展望。
历经20年的发展,“星光中国芯工程”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全需求,是中国集成电路独立自主发展的成功范例,打造了贯穿“产学研用金”的信息产业创新闭环,激活了智能设备、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多个相关行业和应用场景,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星光中国芯工程”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国家公共安全技术产业的自主可控,联合牵头研究制定了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在国家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智慧城市以及其它重大战略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突破芯片设计的“15大”核心技术、申请30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多媒体”“应用处理器”“智能安防”“传感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五大芯片技术体系;提出推动信息处理能力持续提升的“智能摩尔之路”,推出了基于这一技术路线的XPU多核异构智能处理器芯片技术架构;建立了以7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为主体的核心技术团队,吸引了2000多名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成熟的技术研发、芯片设计、市场开发、运营管理队伍;在国家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数十项国家重大科技研发产业化项目,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1月08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