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28))
刘叶阳
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惰性、用智慧填补能力上的不足,才能真正拔除穷根
2016年4月,我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这个青山环绕的小山村,是多民族聚居村、生态文明村,也是革命老区村、重点贫困村。驻村工作以来,既感怀于这里淳朴的民风,也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对我们寄予的厚望。真情实意投入到工作当中,持之以恒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才对得起脚下这方土地、不负眼前这些村民。
下乡驻村,走访群众是一门基本功。在迅速掌握全村59户133口贫困群众的情况后,我按照致贫原因、年龄结构、劳动力类型、文化状况等进行全面细致分类,组织开展座谈交流,统一归类、研判、谋划、落实可行的举措,努力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扶贫。不仅如此,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党员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子”,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事实证明,努力解决贫困群众实际生活困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就能为脱贫致富鼓足干劲、打好基础。
光解决生活困难还不够,找到致富出路才能让脱贫可持续。为此,我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多管齐下。一方面,大力发展山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实施“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动员村民种植葡萄、改良品种、提升产量,实现了33户75人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导贫困户与农家乐建立长期供销关系,为贫困户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和饲养的鸡鸭牛羊等农畜产品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7年底,马鞍山村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团结奋进、齐心致富的文明村,村民的幸福感稳步提升。
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志智”双扶,努力解决一些贫困群众思想上的“等靠要”问题、观念上的因循守旧问题、致富上的本领不足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村里从“物质扶贫”为主,逐渐转为“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开办“富民课堂”,为村民讲解相关政策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第一书记上党课、科教惠农培训、发布善行义举榜、文化扶贫到户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惰性、用智慧填补能力上的不足,才能真正拔除穷根。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方能真正走上致富之路。当前,脱贫攻坚到了紧要关头,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与全村老百姓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和全国人民一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第一书记,本报记者张枨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2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