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多能互补 合奏绿色交响乐

2019-12-23 09: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多能互补 合奏绿色交响乐(经济发展亮点多韧性足)
 
——青海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加快能源生产方式变革
 
本报记者 刘成友 贾丰丰
  核心阅读
 
  美丽壮观的“大风车”,不仅是青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青海新能源产业体系发展的缩影。
 
  突破源头电量不稳定的瓶颈,实现大规模开发;提升外送能力,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发掘自身特色,协调多个产业……从过去的粗放发展转变为如今以绿色为基调的产业链模式,清洁能源正逐渐成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金色名片。
 
  
 
  白天,成千上万个电力“大风车”鳞次栉比,在云天雪山的映衬下一望无边,美丽壮观。
 
  夜晚,“大风车”上的灯光闪闪烁烁,宛如游走在银河间,让人震撼。
 
  京藏高速乌兰段大型风力发电场的这一幕,正是青海省积极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加快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变革的缩影。《青海省建设国家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省方案(2020—2035年)》日前初步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清洁能源这张青海的金色名片正被越擦越亮。
 
  突破利用瓶颈 “弃风弃光”成过去
 
  秋天的共和县塔拉滩,一排排浅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划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座座输电铁塔,串联起的电线像五线谱一样延伸到远方;36公里外的龙羊峡水电站昼夜不息,水流在奔涌跳跃间蓄势储能……
 
  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成为青海省重点打造的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眼前这个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已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建成集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49.5万千瓦。
 
  “这座850兆瓦光伏电站发出的电能,接入龙羊峡水电站,通过水轮机组快速调节,把间歇、波动、随机、不稳定的锯齿形光伏电源,调整为均衡、优质、安全的平滑稳定电源,组合送入电网。”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光伏维检公司副总经理李炬介绍。
 
  风、光不稳定,会“偷懒”“耍脾气”,一度成为制约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的瓶颈。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通过创新求突破,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新能源技术瓶颈。公司董事长谢小平说:“目前我们正在研究黄河上游干流配备储能实现新能源联合运行,把风力、光照等新能源电能以水的势能储存,实现新能源电量搬移。”
 
  刚刚开通的鲁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50兆瓦光热项目,位于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格尔木。4400面镜子“精准定日”,每面镜子140平方米,共同聚焦到场地中心相当于60层楼高的集热塔上。“这个项目是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鲁能青海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李静立介绍,它突破了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瓶颈,可24小时稳定连续发电,有效解决“弃风弃光”的难题。
 
  去年,青海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86.5%、86.2%,居全国前列;新能源装机达1229万千瓦,首次超过传统水电装机。如今,“互补”在青海成为热词。多能互补,源头电量不稳定的状况正逐渐成为过去。
 
  提高外送能力 清洁能源“不愁嫁”
 
  刚刚建成投运不久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实现了100%绿电供应。这其中就有一部分绿电来自遥远的青海。通过电力交易平台,青海省组织省内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开展“青电入京”市场化交易,组织交易电量1.58亿千瓦时,实现清洁能源首次入京。
 
  曾经,有电送不出去的“窝电”情况让青海备受困扰,也让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不被看好。但是,创新带来了突破。
 
  2018年11月,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计划2020年建成投运。这是为支撑青海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通道,也是专为输送清洁能源而建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部主任杨记宁介绍,这项工程对于促进西北能源基地开发、提高青海电力外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获批,“青电入豫”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签订“青电送苏”“青电送鄂”框架协议,开工建设750千伏海南输变电工程……让青海的清洁能源“不愁嫁”。
 
  2019年,青海省政府与江苏等5省市签订了年度政府间外送清洁能源框架协议,计划外送电量70亿千瓦时。同时,针对今年黄河来水偏丰情况,青海又积极争取跨区外送通道,向山东、浙江等省通过市场化交易外送富余电量,创新开展“水火打捆”外送交易,送出电量11.4亿千瓦时。
 
  依托大电网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青海清洁能源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至2019年8月底,累计外送清洁能源电量超过365亿千瓦时。今年1—8月,外送清洁能源电量1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七成多。
 
  产业协调发展 精心打好“组合拳”
 
  清洁能源的快速成长,不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而且拉动了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青海依托众多光伏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初步构建集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逆变器等为一体的研发制造产业链,推动全省清洁能源产业从“追赶”向“领跑”转变。
 
  IBC电池是当今国际晶体硅电池研究和产业化的前沿。前不久,由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投建的国内首条量产规模的IBC电池及组件生产线成功下线,并通过相关国际认证。公司总经理魏显贵说,该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双面率、温度系数等指标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青海省结合自身优势,以盐湖锂资源为基础,组织实施了相关工艺技术制备,形成了9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能力。同时还针对1000吨金属锂生产线重大关键问题进行攻关,拓宽了下游产业应用渠道,填补了全省氯化锂、金属锂产品空白。
 
  “青海省还开展石墨烯锂电池、宽温锂电池等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研究,形成产能19吉瓦时;开展锂电隔膜材料研究,建成3亿平方米锂电隔膜陶瓷涂层材料,打通了锂电产业全链条。”青海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李岩说,围绕清洁能源产业布局,青海已培育认定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以‘光+储’为主,构建全新的清洁能源产业支柱,形成完整的光伏、光热、储能产业链条,打造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的国家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青海省能源局负责人说。
 
  从湟水之滨到大漠深处,从戈壁荒滩到新产业园,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到以绿色为基调的产业链,如今,“清洁能源+扶贫”“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生态”等正成为青海发展的强劲旋律。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23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