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开盛世 生机无限
——写在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
王 尧
1999年,是令人难忘的。无论在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还是在普通百姓的记忆年轮上,澳门回归都是浓墨众彩的一笔。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那一年,一个眼睛大大、头发黑黑的小姑娘用稚嫩的声音演唱的《七子之歌》,拨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弦;
那一年,我们在金秋十月欢庆新中国50华诞,在新世纪来临之前迎来澳门回归。
风雨同行,共享荣光。回归祖国20年,澳门始终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服务国家所需、发挥澳门所长,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绩骄人、举世瞩目。
东望洋灯塔矗立在澳门半岛最高处松山山顶。从灯塔瞭望台极目远眺,远处的港珠澳大桥与澳门三座跨海大桥如长虹卧波,近处的大三巴、中式骑楼风华依旧,一幅历史与现实交汇、生机勃勃又安宁祥和的迷人画卷徐徐展开……
回归祖国20年,是澳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有人说,澳门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的低谷中走向回归,回归后的变化是在预料之中的,但发展速度之快、形势之好,却是所有人始料未及、“连想象都想象不出的”。
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至2018年的4447亿澳门元,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12万澳门元跃升至2018年的67万澳门元,位列世界前茅;土地面积仅30多平方公里、人口仅60多万的澳门,2018年接待游客数量已高达3580万人次。
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充盈后,政府大幅提高民生支出:从幼稚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免除后顾之忧;5.1万套公共房屋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安居需求;连续12年向永久性居民及非永久性居民派发现金分享;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接近84岁……
小城巨变、濠江奇迹的秘诀何在?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金钥匙”。
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澳门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视为破解自身难题、探索发展新路的最大机遇所在,充分用好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澳政策措施,促进澳门的繁荣和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主动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努力将“国家所需,澳门所长”和“澳门所需,国家所长”结合起来,为澳门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
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有祖国作为强大后盾。2003年,为帮助澳门经济走出非典疫情影响,内地居民赴澳门个人游开放;2009年,为弥补澳门发展空间的先天不足,珠海横琴新区应运而生,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崭新探索;2017年,台风“天鸽”重创澳门,驻澳部队千名官兵协助抢险救灾,奋战三昼夜,帮助澳门社会迅速恢复秩序,赢得澳门同胞高度赞誉。
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核心要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牢固树立“一国”意识,旗帜鲜明维护中央对澳门的全面管治权,积极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澳门特别行政区于2009年顺利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任务,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法》,并于2018年设立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的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澳门特别行政区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104条释法,主动在立法会选举法修改法案中增加“防独”条款,及时完成国歌法本地立法,澳门“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方面树立了榜样”。
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澳门同胞庆祝国庆牌楼历史图片展”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展览厅开幕,澳门同胞心系祖国的动人故事令观者动容。1949年新中国成立,澳门同胞欢欣鼓舞。由澳门中华总商会发起,澳门同胞自发搭建了第一座牌楼庆祝国庆。此后每逢国庆节,搭建牌楼成了惯例,澳门主要街道张灯结彩,全家老小共赏牌楼、拍照留念,成为那个时代澳门同胞珍贵的集体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回到祖国越久,澳门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越强,浓浓的家国情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融化在澳门同胞血液中的爱国爱澳传统,凝聚升华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以行政长官为首的管治团队保持由爱国者组成,爱国爱澳力量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生活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爱国爱澳核心价值的培育和传承,深入推进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工程。澳门大中小学实现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全覆盖。
莲开盛世,生机无限。澳门半岛金莲花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6米、重6.5吨的大型铸铜贴金雕塑——“盛世莲花”。这座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珍贵礼物,20年来见证着这座小城一路走来稳健的步伐、奋进的风采。
展望未来,澳门与祖国同行,共担复兴重任,共享伟大荣光,必将续写新的华章、再创新的辉煌!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2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