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家风。家风的形成与兴盛,与宗祠文化水乳交融。宗祠既是先祖英灵和先贤精神栖息的殿堂,也是家族的文化礼堂,更是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朝圣之地。宗祠文化的逐渐兴盛,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人民对家国概念的重视,以及对血肉亲情和家族尊严的感念。“山高水长不忘来时路”,这也体现了我们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
2019年12月8日,位于江西宁都县固厚乡的古氏家庙重光庆典,来自吉林、山西、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18个省的古氏族人代表近2000人回来祭拜祖先,让这个小小的宁都县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江西宁都,大家并不陌生,不仅是“赣江源头”、“赣南粮仓”,还是“客家祖地”,更是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祖籍。根据江西省地名学研究会、宁都县志办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宁都县古氏,早在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就从山西迁来定居,是古氏南迁后生活的第一片沃土,是古氏家族的摇篮。
《中华古氏总族谱》记载,世居河东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的古云应,唐朝因官任洪州(今南昌市)通判,晚年随任职虔化县(今宁都县)县令的儿子古浩,卜居虔化县北关古屋巷。五代十国之际,时局动荡,六世祖古全规、古全望等兄弟六人,各奔前程,居处各地。至宋朝定鼎,时局稳定,古姓裔孙感念祖宗功德,开基立业不易,遂在宁都县固厚乡创建了一座唐朝古氏南迁始祖“古氏家庙”。旧祠惜在2014年9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后江西省二十余县的古氏族人于2018年12月共同发起倡议重建,不到一年时间,家庙竣工,千年祖祠重焕光彩。
央视《客家足迹行》受访学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古小彬介绍:宁都县是全球80%以上古氏宗亲的精神家园,从陕西“古氏家庙”、山西临汾“古氏家庙”到江西宁都“古氏家庙”,是血脉的延续,是根文化的延续,是传统文化的灵与魂。
进入祠内,二十几幅古姓祖先绘像悬挂在神龛两侧,并有“岭南首第”“公孙同科”“兄弟同科”“繁颐余庆”“御前侍卫”“陆军中将”等从宋朝到民国时期的匾额十几块,在讲述着古氏家族的人文鼎盛。神龛对联“姓肇陕西脉系山西定居江西缔千年基础;鼻祖亶公始祖应公递传浩公发万代渊源”,更是把古氏家族的发源地、祖籍地、定居地概括的非常到位。
古小彬从事古氏文化研究30年,他站在古氏家庙广场,凝视着远方,自豪地补充道:宋朝岭南第一位进士古成之,明朝海瑞的挚友、名宦古文炳,清朝驻美国檀香山领事馆领事古今辉,参与淞沪抗战的陆军中将古鼎华,以及孙中山的秘书、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古应芬,毛泽东的秘书、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古柏,东江革命根据地和东江红军的主要创建人、广东省副省长古大存,毛泽东的警卫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副局长古远兴,红色资本家、全国工商联第四届副主任古耕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古元,等等,他们的祖先就在宁都县,是唐朝末年从宁都县播迁出去的。(古金华 古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