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连 骨肉情深
——贵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点滴
贵州梵净山一景(铜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贵州是山的王国,因山而名、因山而特、因山而灵,是世界上喀斯特山地分布最广的区域,所有的神奇都离不开一个“山”字”——开门见山、绿水青山、福寿如山。
而上海、广州、青岛、杭州、大连、宁波、苏州都是沿海发达城市,他们的面前都是波澜壮阔、浩瀚无边、波光鳞鳞的海的世界。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入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进程,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举措。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任务重,近年来,贵州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进行调整,明确大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六盘水市,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青岛市对口帮扶安顺市、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毕节市,标志着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自此,贵州的八个市(州)和上海、广州、青岛、杭州、大连、宁波、苏州就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征程上,山海相联,演绎出一个个骨肉情深的真情故事。
自2016年以来,这7个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已在贵州开展了3563个帮扶项目,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2.8亿元。其中,2016年至2018年,帮扶项目直接惠及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57万人,有力推动了贵州的脱贫攻坚力度。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助力“黔货出山”,贵州在对口帮扶城市建立了绿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和农产品供应基地,举办农产品推介会,销往东部省市的农产品有14万吨,销售额达32.42亿元。同时,贵州今年吸引东部来黔投资企业314家,实际投资额达178亿元,带动近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2017年到2018年,全省8个市州与7个帮扶城市共建合作园区33个,引导到结对地区开办扶贫企业697个,实际投资509.07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34.84万人,吸纳就业2.32万人。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在贵州省开展以来,参与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的各个城市秉承“把对口帮扶当作家里事、分内事”理念,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纷纷派出精兵强将,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资金支持、干部选派、社会力量参与等各方面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在加大资金帮扶,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各省(市)还加大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人才支持,把帮扶城市先进理念、人才、技术、信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各地,有力助推了贵州全面同步小康进程,为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与此同时,贵州全省上下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与对口帮扶省(市)密切合作,探索了不少具有贵州特色的成功做法,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山、海相连,它们从来就没有分开过(网络照片)
一、携手“千百十” 共圆小康梦
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圆梦行动”新思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指示精神,按照上海市关于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要求,奉贤区“圆梦行动”主动融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启动“千人联千户,百企联百村,结对十行业,携手奔小康”精准扶贫圆梦行动(简称“千百十”精准扶贫圆梦行动),探索社会化、市场化、个性化精准扶贫新机制。
第一、广泛宣传,深入组织发动:2017年10月,奉贤区发出“千百十”精准扶贫行动号召,依托“东方美谷·风雨彩虹——圆梦行动在贤城”平台,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帮扶地区的结对圆梦活动。2017年11月、2018年2月和6月,结合“迎新·圆梦行动”“七一·圆梦行动”等节点,通过《奉贤报》等媒体公布《“圆梦人”“圆梦企业”报名情况》《“千人联千户”圆梦行动结对及捐赠情况》《“百企联百村”结对帮扶情况》,将奉贤人民的大爱通过“圆梦行动”平台传递到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务川县、凤冈县、余庆县和青海果洛达日县。
2019年,为积极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奉贤区党员干部职工纷纷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投入到与对口帮扶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结对圆梦活动,捐赠资金达479.6万余元,形成“爱心接力、情暖人间”的浓厚社会氛围。“七一·圆梦行动”爱心集市上,向贵州遵义和青海果洛达日县捐赠“千人联千户”“百企联百村”资金共计638.56万元。截止“七一·圆梦行动”,区慈善基金会共收到“千人联千户”专项捐赠资金652.3万余元,支出153.9万余元;“百企联百村”专项捐赠资金880.8万余元,其中327.5万元资金已发放至结对村,投入当地人畜饮水、道路维修、养殖种植等项目。
第二、创新举措,实现组团“圆梦”:在“千人联千户,百企联百村,结对十行业,携手奔小康”圆梦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创新精准帮扶举措,按照“当地所需、奉贤所能”的原则,立足长远、着眼可持续发展,转变传统的“输血”式帮扶模式,在“输血”同时更加注重培育“造血”圆梦功能,激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2018年,区属国有企业上海奉贤交通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在务川仡佬族自治县援建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该项目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15750平方米,投资约1.1亿元。2019年下半年,正式建成对外运营。该基地立足奉贤、面向上海,打造辐射全国的青少年红色教育、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和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基地投入使用后,将极大推动沪遵两地文旅交流、产业合作、市场流通,显著促进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加速助力对口帮扶地区群众早日圆上“小康梦”。
第三、细化实施,做实帮扶举措:一是在“细”上下功夫,准确掌握“梦想人”合理可行需求。启动四县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需求调查,由前方机构走村入户,摸底调查,共梳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合理可行梦想分别为150个和1001个,按照“百企联百村”七大类梦想、“千人联千户”九大类梦想一一登记造册,形成“梦想库”。二是在“准”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实现精准匹配。本着“对口结对优先、认领意愿优先”原则,制定《“百企联百村”结对方案》和《“千人联千户”结对分配表》。在本区圆梦企业、圆梦人按照梦想类别填报认领意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四县“梦想人”需求和“圆梦人”意愿的精准匹配。三是在“实”上下功夫,力求结对帮扶出实效。“千人联千户”结对圆梦活动,以党支部为单位进行结对,鼓励参与结对人员按照“力所能及、自愿捐献”原则,主要以资金形式进行结对帮扶。如:海湾镇老党员徐老伯带着省吃俭用的2万元存款,希望参与到圆梦行动中。“百企联百村”结对圆梦活动,鼓励企业以“办实事、做好事”的方式进行。如:康君阁大药房通过出资务川茅天镇勤阳村自然能提水项目,解决该村人畜饮水难题。
第四、立足常态,深化圆梦品牌:一是注重完善机制,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在区慈善基金会“梦想基金”下设立“百企联百村”“千人联千户”专项账户,分项管理对口支援四县结对帮扶资金。按照《东方美谷·梦想基金募集、管理和使用办法》,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通过“圆梦行动在贤城”爱心互助网络平台及相关媒体向社会公布资金募集情况及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提升圆梦品牌公信力。二是注重巩固成果,推动帮扶精准落地。加强与对口支援地区的精准对接,督促对口地区圆梦扶贫实施部门根据贫困家庭、贫困村实际需求,制定资金使用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确保专项资金迅速、精准落地。截止目前,已收到爱心捐赠资金2012.7万余元,陆续以资金、物资等形式发放至贵州遵义150个村及青海果洛1001个“梦想人”。三是注重典型宣传,扩大品牌示范效应。挖掘“千百十”精准扶贫圆梦行动中涌现的感动人物、感人故事等,依托圆梦行动、圆梦博物馆建设等,以《圆梦手册》、圆梦故事、圆梦感动瞬间等形式,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引入东方卫视,举办“七一·圆梦行动”,拍摄央视《大国风采》、东视《大爱东方》等专题片,全面展现“千百十”圆梦行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并邀请对口支援地区梦想人代表参加现场圆梦活动。“千百十”圆梦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同,新华社(《内部参考》)、《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高度关注,充分彰显“东方美谷”奉贤的“人文美、大爱美”。
政策宣讲就业培训会一角
二、黔南州“四个精准”做好劳务协作工作
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黔南州着眼于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借力广州市对口扶贫资源和省内外发达城市等外力,按照“数据是基础、对接是重点、培训是关键、政策是保障、脱贫是目的”的工作路径,努力实现“稳定就业、扩大就业、提升就业”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与广州的劳务协作交流,逐步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促进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输出和转移就业,劳务协作成果持续不断扩大。今年以来,黔南州共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54期,开展贫困人口就业培训2479人;通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扶贫专岗安置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9940人,其中当年帮助贫困劳动力到广东省就业1631人。
精准识别做实基础数据。就业扶贫劳务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依托扶贫云等大数据,大力推进“一卡一库一台账”建设(即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全程服务卡、岗位信息数据库、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组织了万名干部进村入户,按照“村核、乡报、县统、州汇,层层把关”的要求,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全覆盖走访复查登记,逐一核实完善劳动力信息,做到了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去向、就业需求、收入情况“四个清楚”,实现了人人有卡、村村有账、县乡有库的数据链,为劳务协作精准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对接建立长效机制。为切实做好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劳务协作工作,黔南州多次到广州市就双方劳务协作、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等事宜进行磋商,先后在对口帮扶黔南12县市的五个区建立县级劳务协作工作站12个,在广州市建立州级劳务协作工作站1个,并由抽调9名熟悉劳务协作的工作人员常驻广州开展工作。搭建帮扶双方联系平台和数据信息沟通协调报送机制,发挥好协作站点精准服务外出务工人员的桥头堡作用,通过两地人社部门的精准对接,共同开展在穗务工人员的劳动力信息资源情况调查、岗位信息收集、劳动维权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2019年共在黔南州举办35场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通过劳务协作站收集整理广州企业提供岗位4万余个。
精准培训形成资源合力。由人社部门牵头,整合扶贫、农委、移民、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培训场地和培训师资,形成培训合力。按照“市场有订单、人员到名单、培训列菜单、政府后买单”的培训模式和“计划科学合理、对象精准到人、内容量身定制、方式多样灵活、管理严谨细致”的培训要求,开展各类培训。2019年共开展劳务协作培训54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2479人,贫困劳动力就业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精准政策加大资金扶持。2018年以来积极争引广帮资金5400万元资金用于劳务协作和产业稳岗补贴,黔南州从五个方面出台系列政策,用好用足专项资金,为做好转移就业脱贫提供保障。培训方面,提高了职业培训补贴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标准,并在培训期间给予贫困劳动力生活补贴;外出务工稳岗就业方面,对在广州市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给予贫困劳动力一次性稳岗补助;激励方面,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扶贫车间给予一次性补贴,授予“就业扶贫示范基地(企业、点)”等政治荣誉,提高社会声誉;兜底安置方面,在深度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道路管护、保洁、绿化、饮水管理、河道管护、治安巡逻等扶贫专岗,对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等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进行兜底就业帮扶。2019年共开发扶贫专岗8000余个,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留守妇女等贫困劳动力得以收益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产业稳岗方面,依托对东部省份产业的承接,力求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鼓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
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一景
三、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合力打造“一县一业”
让“小蘑菇”撑起“大扶贫”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剑河县将帮扶资金的近80%用于产业扶贫,特别是投入5700万元发展食用菌。
2019年,剑河县食用菌种植规模将达到1.2亿棒以上,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直接带动4500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将达3.6万元,间接拉动1.8万名以上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是选准优势产业,引进龙头企业。按照“五步工作法”和对照产业发展“八要素”,县四大班子通过深入考察学习并召开专题会议30余次研究论证,决定将食用菌作为“一县一业”进行打造。食用菌产业既可规模化生产,也可分散式培植,且相对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上优势明显,是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优选产业。同时,剑河县引进了从事食用菌产业长达20余年的江西荣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整合帮扶资金3000万元按照县农投公司49%、江西荣通公司51%的股份比例共同组建成立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引领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二是建成示范基地,共建产业园区。为实现产业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性,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剑河县积极培育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投入帮扶资金2100万元建成南高食用菌示范基地,产品远销杭州、重庆、成都、广州等地,目前已实现销售420万元,直接带动150人就业,间接带动600人增收脱贫,该项目被央视财经频道进行专题报道。在南高食用菌示范基地成功运营的带动下,总投资3.8亿元的东西部协作食用菌产业园建成投产,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工厂化种植、冷链储存、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辐射带动南高、五河五岔、温泉隧道口、展架等食用菌生产基地,推动全县食用菌产业统筹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中高端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产业园。
三是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贫困户增收多层次覆盖,在帮扶资金利益联结贫困户11200名、人均增收500元的基础上,剑河县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林下食用菌3000亩以上,由党委、政府引领,由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种植,由剑荣菌业公司提供食用菌棒、技术服务和保价回购,达产后可带动3000人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间接带动9000人增收脱贫。剑河县还利用帮扶资金在思源、幸福、馨怡三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扶贫就业站,把林下食用菌产品运送到扶贫就业站进行初加工,直接带动1000名以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依托林下优势,聚焦“按时打赢”,剑河县大力发展林下小香鸡、林下钩藤等林下经济产业,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调研白茶种植情况
四、先富帮后富 白茶助脱贫
----黔西南州一片茶叶撑起脱贫蓝天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优、先富帮后富,对于打赢脱贫攻坚很有意义”的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4月9日,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联名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央有关领导对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农民党员来信捐赠白茶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批示后,浙江对口帮扶单位积极牵线搭桥,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捐赠方安吉县溪龙乡组织有关领导及专家先后到黔西南州普安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确定向普安县捐赠2000亩安吉白茶茶苗,普安县成为全国受捐的3省4县中面积最多县。
为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让其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发挥出实际效果,黔西南州专门将此白茶种植项目命名为普安“白叶一号”工程项目,并将茶园作为“感恩茶园”,按照“核心示范引领、多片联动推进、做大茶园规模”的总体要求,形成了党委推动、政府执行、部门落实、社会各界支持、贫困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目前,黔西南州正以“白叶一号”工程项目为契机,集中优势资源、优势兵力,举全州之力确保项目稳步实施,带动普安县乃至全州茶产业的发展,切实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黔西南自古茶风盛行
黔西南州是世界唯一古茶籽化石发掘地,古茶树之乡,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带,是贵州省茶产业规划的早生绿茶、红茶产业带,享有“黔茶第一春”称号,具备茶产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多产品开发潜力。黔西南州目前有古茶树资源12万余株,仅普安县境内就有四球古茶24567株,自2007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出台扶持茶产业有关政策措施以来,黔西南州茶产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茶园面积由5.2万亩发展到45.6万亩,产量由3100吨增加到1.52万吨,产值由1.2亿元增加到10亿元,茶产业已成我州农业的优势生态产业、扶贫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产业。
“白叶一号”注入新活力
普安县充分发挥“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底蕴,始终坚持将茶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称号,生产的普安红茶被称为“中华文化名茶”。自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00亩茶苗落户普安后,更为全县茶产业注入新活力。该县依靠2000亩“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其脱贫带动效应,不断拓宽贫困群众产业致富发展路子,持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助推脱贫攻坚进程。“白叶一号”的成功推广,不仅仅为贫困群众实现了增收,更为普安县的传统茶产业“擦亮了”品牌。目前,普安的茶产业已经逐渐成长为普安县的支柱产业,也成为黔西南州的一张优质“名牌”。该县依托2000亩“白叶一号”核心区示范带动作用,拓展带动发展白茶产业10751.7亩,全县茶园面积达14.3万亩,投产9.1万亩,2019年1-8月,实现产值6.98亿元,覆盖贫困户4045户15067人。
通过白叶一号的种植,普安县正在实现“荒山变茶山、贫农变茶农、山区变景区”的新“三变”模式。即:荒山变茶山。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优先选择荒山作为白叶一号茶苗种植基地,通过种植专家的科学规划和科学种植,不但确保捐赠茶苗在荒山上种活,还要让捐赠茶苗长好,更要让捐赠茶苗产生效益,真正让种植“白叶一号”的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贫农变茶农。通过合作社组织发动“白叶一号”茶叶覆盖区域的贫困农户,全面参与茶叶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有劳动力的参与种植,有手艺的参与加工,有市场意识的参与销售,让每户贫困户都参与白叶一号产业发展中来,推动专家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大力推广先进的茶园管理和茶业发展经验,着力将贫困户培训为种茶、管茶、制茶、销茶等方面的能人,使贫困农户全部转变为专业茶农,通过村合作社联产承包,实现贫困户100%入社共享茶园收益,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山区变景区。在确保捐赠茶苗种好、种活的前提下,按照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依照茶区自然山形,充分发挥“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品牌,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在优先保证贫困户脱贫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茶园配套建设观光茶亭、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把茶园与县域景区、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真正让贫困落后的山区变为令人向往的景区。
依托“白叶一号”,壮大黔西南州茶产业
为进一步打好全州茶产业这张“王牌”,尤其是发展好“白叶一号”茶产业,2019年3月,黔西南州成立了由州人民政府州长杨永英同志任组长的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农业农村局牵头抽调全州专业技术人才组建茶产业工作专班,协调州喀院、州职院、兴义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所,攻克产业堡垒,解决茶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到目前为止,州内使用新型茶叶加工设备的企业达到100%;通过“SC”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达到46家;有机茶生产达到5家,其中,新增有机产品认证2家。同时,进一步开拓省外市场,在省外各大中型城市,开设了黔西南州茶叶销售窗口、茶专卖店、代销店等,截止目前,共开设茶叶销售点72个,其中专卖店28个、专柜15个、代销店29个。
全州新增茶叶企业21家、合作社19家,全州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合作社)达到277家,其中,茶叶企业1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9家;15亩以上茶叶家庭农场990个,茶业从业人员10.61万人。省级龙头企业15家,州级龙头企业34家,通过强化市场运作,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民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生产格局。
目前,黔西南州正以“白叶一号”为重要契机,充分利用“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普安红一中华文化名茶”四块国字号招牌,集中打造茶叶品牌,通过重点品牌引领、公共品牌跟进方式,促进企业集聚,构建黔茶品牌系列。
耿展宇追悼会一横幅,寄托着人们的怀念
五、触动万人心!
毕节33岁干部耿展宇牺牲在脱贫攻坚路上
“山难渡、水难渡,血洒脱贫路;车行处,人行处,展宇帮千户……”青龙街道办事处河尾社区居民孙春送来的牌匾上,一字字、一句句无不显露出群众对这名基层干部由衷的情感!
10月18日,青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共产党员耿展宇,在外出核查贫困户信息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故,倒在了扶贫路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
怀着对巍峨大山的敬仰
一头扎进乌蒙高原深处
8年来,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扶贫干部,以青春和热血,在离家千里外的这方山水间,书写了简短却精悍的扶贫诗篇,崇敬大山的品质,他一头扎进乌蒙高原深处,茫茫乌蒙山,一山连着一山,这曾是耿展宇钟爱的风景。
在同事孙善鱼印象里,这个来自江南的小伙子对大山有种特别的情结,“展宇说,连绵的大山像极了山里汉子的刚毅和团结,一座座山顶着蓝天肩并肩站在一起。”
或许正是因这份敬仰,他自己也成了一名“大山汉子”。
2011年8月,耿展宇远离故土,以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的身份,从浙江省玉环市来到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开始了他的扶贫之路。
他对妻子冯倩说:“山里人太苦了,我决定留下来,与干部群众一起决战贫困。”那年,他刚结婚,妻子是地道的毕节人,还有了他们共同的女儿悦悦。
这位初为人夫、为人父的“大山汉子”的品质里更多了一份温柔。在他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除了工作的痕迹,还充斥着这样的视频和图像:绵延的大山、挺拔的苍松、老人晒太阳的姿势、放学路上孩子欢笑的脸孔……
“和小耿在一起,有摆不完的龙门阵”,“他不善言辞,只会埋头工作!”在妻子眼中,耿展宇是个“闷葫芦”,少言寡语。
但群众们口中的他,却是另一个模样。
“毕节话说得溜,哪个会相信他是外地人……”2017年,河尾社区村民樊朋章第一次见到耿展宇,就倍感亲切。那时,他家门口的串户路还在建,这个白白净净的小伙裤腿上沾满稀泥巴,挽起袖子就和大家一起抬大石头,“没有一点架子,还幽默,和小耿在一起,总有摆不完的龙门阵。”
但耿展宇最见不得群众日子苦,那是他的“心病”。
“老樊,你家今天咋没炒肉?”
“老樊,下大雨了你咋还在外面干活,要注意身体啊!”
“老樊,你在幼儿园当保安的事已经给你落实了!”
……
耿展宇一句句话,还在樊朋章耳边萦绕。
对耿展宇来说,走到群众身边,像鱼得到了水;而对群众来说,这种鱼水深情就是一种亲情。
精准扶贫、社会事务、安全、教育医疗、经济发展……耿展宇负责的工作繁琐,且都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
他深知,脱贫问题,群众是主角,只有解决好群众的难题,才能与他们打成一片,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8年,耿展宇翻山越岭、走村入户,脚步遍及青龙街道7个社区72个居民组的每一寸土地,将真情和希望带给了千家万户。
乡亲们也早已习惯这个小伙子的“突然造访”,有时他或许只是路过时顺便进门打个招呼,有时可能只是想给一个简单的鼓励……
“嫂,你有事就给我打电话!”这句亲切的话语时常在村民孙春脑里回响,并支撑着她走过无数岁月。
2017年,孙春的丈夫谢骄健负伤成植物人。独自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孙春的精神和生活双重濒危。那天,耿展宇走进家来,给了卧床不起的谢骄健一个深深的拥抱,并说了那句简单却掷地有声的关怀。
“我们老百姓要的其实并不多,也许一句真诚的鼓励就能支撑我们走很远!”孙春哭肿了双眼,“展宇兄弟给了我们老百姓安全感!”
“我想告诉他我马上要脱贫了!”
“壮志写春秋,雄心创大业”
豪沟社区扶贫车间的大门上,一副鲜红的对联依旧醒目,这是今年3月公司开业那天,耿展宇亲自题写并张贴的。他说,这样显得喜庆,又催人奋进。
半年多来,车间扶贫效能与日俱增,已解决周边3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
车间里,工人们娴熟地踩着缝纫机,一切有条不紊,却少了些活跃的氛围。梁守举、靳艳夫妻俩红着眼眶,满面悲伤。半年前,这对夫妇还远在杭州打工,疲于奔波,忙于糊口。今年3月,耿展宇一通电话,将夫妻俩唤回并安排在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这是耿主任的心血,他生前每天都往车间跑,生怕一天不来,车间就会停工。可是,他已经3天没来了,以后也不会再来了……”梁守举强颜欢笑,泪水却夺眶而出,“耿主任生前一直打算扩大车间规模,计划1年内实现100人就业,可如今壮志未酬,人却没了。”
在青龙街道这片土地上,耿展宇留下的业绩又何止于此!
自从2016年分管精准扶贫等工作以来,耿展宇带领群众变思路、找产业、谋发展,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等方式,破除辖区土地少、农业滞后的不足,让一项项产业开花结果。
在官坝社区水淹坝蔬菜种植基地,耿展宇带领群众种下的蔬菜已经长出了嫩叶,正在地里务工的李正琴望着拔节生长的蔬菜,伤心地说:“再过两个月蔬菜就采收了,但耿主任再也看不到丰收的景象了。”
中屯社区大寨组养猪场里,40多头大肥猪正待出栏。养殖户孙华祥悲喜交加。“我前几天才把耿主任帮我协调的5万元特惠贷还了,我想等我把大肥猪全部卖完再跟他报喜,告诉他,他扶持我做的事业做成了,我马上要脱贫了!”
还有豪沟社区5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金钟社区1000亩经果林基地、官坝社区100亩蓖麻种植基地、河尾社区700亩西瓜种植基地……它们所联结的267户贫困群众,都曾是耿展宇日日牵挂的“心病”。
工作中的耿展宇
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个有温度的名字——耿展宇
最近几天,官坝社区梁家寨的群众时常聚在郑美家的院坝里,述说着生活的点滴。谈及家门口的连户路、住的小洋房、社区老年活动广场……不管说起任何事,始终都离不开“耿主任”三个字。
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耿展宇是什么时候就走进他们生活的。直到19日那天,当看到耿展宇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中时,他们才意识到,这位好干部、贴心人就要走出他们的生活了,可却怎么也走不出他们的脑海、走不出他们的记忆……
在社区便民服务微信群有这样一条留言:“你是海,拥有宽阔和博爱;但我宁愿你是山,守护这方高原,永不离开……”
青龙山巍峨屹立,座座峰峦起伏绵延。
山下,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打赢的脱贫攻坚鏖战正激。
“我觉得耿主任没有走。每次听见有人敲门,我还常常误以为是他,开门看又不是。我多希望他又笑眯眯地进屋来,对我说‘老樊,今天吃肉没得’……”樊朋章一次次挂着泪水说。
青山无语凝噎,苍天含悲垂泪。耿展宇,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小伙,扎根毕节8年,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江南儿女乌蒙情。
“你回到了大海胸怀,带走了大山呼唤;你一直没有离开,根植在群众脑海......”人们用诗歌寄托着对这名江南儿郎、扶贫英雄的无限哀思。
10月22日,在毕节市金海湖新区有关领导、同事和群众代表的护送下,历经34个小时,奔波近2000公里,耿展宇的骨灰终于回到了浙江省玉环市的故乡。
送耿展宇回家的路上,江河含悲呜咽,长淌的泪水流进乌江、流进长江、流进大海的怀抱!
展宇:你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贵州高原上、洒在祖国西南腹地的大地里。这世间啊!山海相连,巍巍群山连绵不绝,山遥水远情相近,隔山隔水不隔心。正是无数像耿展宇一样用心、用情、用力的帮扶,让一批又一批的上海人、广州人、青岛人、杭州人、大连人、宁波人、苏州人,还有全国各地的人们,你们不远千里踏上贵州高原,用你们的智慧和汗水,悉心浇灌着这片土地美好的明天。
血浓于水,骨肉情深,谁也隔不断割不开我们山海相连的深情!(田维秋 龚超)(照片除注明外,均由贵州省扶贫办东西部协作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