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大理:为后人留一湖清水

2019-09-05 08: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大理:为后人留一湖清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
 
 
本报记者 杨文明 温素威 钱一彬 李 栋
  8月底的洱海,蓝藻不复聚集,水比4年前的冬季更清澈。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时,与当地干部合影,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4年多过去,洱海水质如何?经济与生态,大理如何选择?环保与发展,共赢之路在哪儿?近日,记者再到大理,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采访大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的思考与探索。
 
  生态优先,坚决遏制污染
 
  洱海畔,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眺望的地方,一块“立此存照”的巨石,格外醒目。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
 
  此后,云南省委和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决策,大理州随即开展村镇“两污”治理、流域“两违”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减量等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
 
  关停洱海周边客栈餐饮,一度将当地党委和政府推上风口浪尖。说起当时的决策,一位基层干部介绍,环湖截污工程建设势必开挖道路,施工期间景区交通堵塞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彼时洱海周边客栈民宿火爆,不“关”几乎无法“管”:报的是自住,建起来就成了客栈;客栈建在洱海边还不够,再私自伸到湖面搭个露台——洱海正被逐渐蚕食。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那个冬季,双廊等部分水域竟出现了蓝藻聚集。洱海,不能成为第二个滇池!大理下定决心,选择生态优先。
 
  即便是遭遇关停的客栈老板,也有这样的共识。“洱海对我来说,不只是生意,也是我的生活。”何利成既是当地客栈老板,也是土生土长的古生村人,因为提前关停客栈,他额外赔了客户1200元;为了还贷,儿子儿媳外出打工赚钱。“只要洱海水没问题,赚钱是早晚的。”谈及未来,何利成信心满满。
 
  在洱海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古生村村民李德昌,是洱海水质变迁的见证者:“保护洱海,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湖清水。”
 
  形成合力,共护一湖清水
 
  2018年,何利成的客栈恢复运营没多久,又有部分客房被划入了洱海保护红线范围,不得不搬迁。何利成虽心有不甘,依然表示理解:“只要为了洱海好,我尽量配合好。”
 
  得益于当地群众的支持,洱海“三线”划定及生态搬迁工作快速推进,环湖1806户7270人生态搬迁拆除任务如期全部完成。
 
  抢救洱海,成效初显。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洱海全年水质为优。今年前5个月,洱海全湖水质均为Ⅱ类,6月、7月为Ⅲ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治理洱海,大理舍得投入。2015年至2019年7月,累计投入洱海保护资金183亿元,构建覆盖全流域的截污治污体系。目前,除了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整个洱海流域还有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35座,化粪池12万个,累计处理污水7063万吨,与2016年相比入湖河流污染负荷削减30%。
 
  呵护洱海,离不开1000多位基层河长的努力。湾桥镇上阳溪村村委会主任杨造明最近爱上了低头走路,他调侃是“巡河养成的职业习惯”。
 
  不仅是河长,党委和政府的责任都被夯实。今年1至7月,大理州开展监督检查601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624个,问责单位4个,党纪政务处分8人。
 
  “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上报一次数据,水质监测决定精准施策。”大理州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朱江介绍,大理州通过建设洱海监控预警系统、组建洱海保护治理科研团队和专家咨询体系,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支撑。“如果某一时期洱海水质的某一项指标出现异常波动,我们就会分析变化原因,预判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水质变化,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科学施策提供参考。”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教授说。
 
  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叮嘱,如今已成为群众共识。“现在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共同自觉保护洱海。”李德昌说。
 
  绿色发展,发力产业转型
 
  “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大理州委书记陈坚表示,大理州将在生态优先下促进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落实生态优先,切实贯彻省委和省政府要求,跳出苍山洱海规划大理发展,疏导分流洱海流域产业和人口。
 
  如今,古生村的土地大多进行了流转,不再大水大肥,生态种植水稻亩产量从2000斤骤降到1500斤。“但价格从两块五涨到了六七块,亩产值比原来还高。”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
 
  大理生态品牌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大理伊美西海故事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农旅庄园,日接待游客量达2000多人次,每天仅门票收入就好几万元。“葡萄卖给水果商,有时一斤不到一块钱,游客采摘购买是原来价格的20倍。”公司总经理刘畅说。
 
  赚钱的不仅是企业。生态种植需要老把式,老年人在家门口有活干;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收入翻了不止一番。获益最大的还是生态。以前灌溉不收费,如今用水要交钱。“果园零化肥,基本实现零农药。建了一二三级塘,中水层层净化后用于灌溉,实现喷滴灌全覆盖。”刘畅说。
 
  一边发展“生态+”,一边做减法。如今,洱海流域大蒜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12.36万亩减至2018年的2.18万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实质性突破。
 
  今年暑期,开往大理的高铁一票难求。在大理市民宗局干部李昌看来,吸引游客的不只是自然风光,更是民族文化和浓浓的乡愁。有游客说:在大理待着就很舒服,遇见大理就是遇见幸福。
 
  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生村,正与苍山洱海之间的其他村庄一道,走向新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0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