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东港市借智借力铺就致富路
边陲小草莓 网上卖得欢
本报记者 何 勇
4月的辽宁东港市,乍暖还寒,田间大棚里却早已满眼绿色。鲜红诱人的草莓挂果叶间,如珊瑚点点。采摘后盛在方筐里,红彤彤一片,散发着特有的果香。
东港地处东北边陲,沿江沿海,气候湿润,这里的草莓肉质细腻、个大味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
一间300平方米的冷库内,100万株草莓苗正簇拥生长,这是椅圈镇李家店村采用低温预冷促早熟技术的成果。村里这样规模的冷库有3间,储存草莓苗300万株,通过技术手段促进草莓早开花、早结果、早上市,抢占市场先机。
“最开始种草莓的时候,品种和技术都不行,草莓不仅果小,味道也涩,能卖出去就谢天谢地了,就别提卖高价了。”村民李承禄回忆过去,满是苦涩。“如今上市时间提早一个月,草莓出棚价格在每斤80元左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价虽然高,但是也不愁卖。”说到现在,李承禄欣喜不已。
为改变原先草莓产业的发展窘境,东港市在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做文章,还“借梯登高、借智兴市、借力兴业”,成立了草莓研究所,又到北京引智成立草莓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东港草莓产业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让草莓铺就了一条群众致富路。
走进十字街镇赤榆村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棚,扫描大棚里的二维码,棚内草莓从育苗、施肥、用药,到采摘、出售,整个过程都被平台监控、记录,小草莓有了自己的质量“身份证”。
在东港,这样的草莓专业合作社有240多家。草莓按标准统一监测、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草莓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农民的质量、品牌意识也大大提升。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领头人马廷东就很有想法:“一亩温室草莓一般年收入五六万元,如果管理好,收入八九万元不在话下。关键是品牌不能倒,还要在果形、甜度、口感等方面继续提升品质,草莓才能成为我们农民兄弟的致富果。”
草莓好吃,要让更多人知道。短短几年间,身居边陲的东港人搭上了互联网这列快车。“我这个小摊,如果只靠零售卖不了多少水果,但只要手机一响,我就知道,订单来了。”水果店老板孙悦笑着说,每到草莓销售旺季,每天都有上百个订单通过微信传来,客户大多来自广东、福建、北京、上海等地。
“我发现微商、电商渠道真不错,转账、发货都很方便。在我的村淘服务站,不仅卖草莓,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草莓苗也有很多,网上的路子越走越宽。”龙王庙镇农村淘宝负责人郝云芳说。
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小草莓越飞越远,芳香四溢。目前,东港年加工草莓4万余吨,出口创汇3000余万美元,实现产值30多亿元。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22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