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焊接项目奖得主郑莲——
“焊接就跟绣花一样”(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姚雪青
【绝活看点】
郑莲的“绝活”焊条电弧焊,不能被机器取代,也最不容易被精准掌握。她灵活细心,将三四毫米的缝隙连贯一体;挥汗如雨,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自如。焊接如绣花,“女焊子”郑莲巧手“生花”。
穿着厚厚的白色防护服,戴着沾满污渍的防护手套,一个清秀瘦弱的姑娘一手举着焊枪,一手捏紧焊条,刹那间强光耀眼、火花四射……
1998年出生的常州姑娘郑莲(见上图,陈暐摄),小小年纪“艺高人胆大”,不仅是学校电焊特色集训队少有的女学生,更在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机械行业选拔赛的焊接项目中获得三等奖。
“焊接的第一步是打磨”,郑莲边说边将两块需要焊接的钢板细细打磨。在四溅的火花中,钢板内侧红色的预处理油漆显现了金属光泽。之后便是进行组装:钢板两端通过焊接先固定起来,中间隔着约三四毫米的细缝;接下来进入最核心的焊接环节了,从里到外分为打底层、填充层和盖面层三层。
打底层是最难的一步,要将三四毫米的缝隙弥合起来,不仅是“从无到有”,而且要实现“一面焊接两面成型”。更难的是,很多时候需要仰焊,要防止滚烫的铁水因重力下坠对人体造成损害、产品的外观成型变差或者返工。
伴随着焊枪和火花的吱吱声,郑莲所焊之面,在铲掉焊渣后出现了一个个竖着的月牙形状,一个挨着一个排列整齐。每焊一个月牙的同时,焊条灼烧熔化的铁水就在钢板的另一面上,留下一个更加细密的波纹,一排看过去如同鱼鳞一样。
这另一面上的波纹,郑莲在焊接时是看不到的,只能凭借日积月累的经验,通过控制铁水的形状、位置和停留时间等,来感受和把握它的平整度。“每一个月牙叫作一个‘熔池’,月牙的牙尖间距叫作‘熔孔’。在国际标准和技能竞赛中,熔孔的大小在3—4毫米、间距在2—3毫米,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不然就是次品需要返工。”郑莲的师傅张忠告诉记者。
这还不是最难。焊接过程中,“刚开始焊接的时候钢板的温度低,到后面温度增高,不但一个‘熔池’起灭停留的时间要缩短,两个‘熔池’焊接间隔的时间也要缩短,否则或者会因温度过低导致铁水凝固、表面凹陷,或者会因温度过高造成铁水下坠、背部烧穿。”而开头的起灭和间隔约0.5秒,最后的起灭和间隔约在0.3秒,降幅仅为0.1到0.2秒之间,肉眼几乎无法分辨。
填充层也并不轻松,不仅这一层要没有缺陷,还要弥补打底层可能出现的气孔或未熔合,同时须为后一步盖面层做足准备。如果这一层超高,下一层会鼓起;如果过薄,下一层可能会凹陷,都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最后的盖面层,郑莲一气呵成:用“连弧”的手法让每个熔池连贯一体。仔细看焊缝的表面,一个个鱼鳞形状的波纹细细密密,排列整齐美观。
一把焊枪1.5公斤,一盘焊丝20公斤,对不到90斤的郑莲来说,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进行焊接,难免体力不支,时常还会被高温烫伤、弧光灼伤。“女孩子学习焊接要付出更多努力,耐力不够就多做体力运动;手上力量不够就多练手部力量。”郑莲坦言,这一工种又脏又累还热,夏天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在高温下进行焊接,操作间里不能开空调电扇,浑身衣服都湿透了……
因为喜欢,郑莲选择了这份职业。这个目光坚定、沉着从容的“女焊子”说:“焊接就跟绣花一样,绣花的一针一线就像焊接时的一道一道焊缝,同样需要讲究手法。”零返工,是她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0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