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12-18 07: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吃
 
  从“想吃饱”到“吃得好”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食物跟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反映出生活的变化。
 
  40年前,小岗村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如一声惊雷,响彻华夏大地。而改革的最初动因,也是因为“想吃饱”。那个时候,城市食物供应匮乏、农村口粮供给紧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地方还在使用粮票,由于物资流通不畅,很多城市居民餐桌上只有本地产的几种蔬菜。
 
  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农产品的供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增长。“吃喝”,正从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型,由吃饱、吃好,向保障食品安全、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转变。
 
  如今在人们的家里,天南地北的特产、春夏秋冬的作物,都被一一端上桌来。而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海外的新奇食物,也成了中国人的日常餐食。吃得更丰富、吃得更健康,成为每个家庭的新追求。
 
  穿
 
  从“单调简单”到“穿出个性”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就是40年前中国家庭穿衣的状态。由于物资匮乏,很多家庭都是用布票买布之后,靠着妈妈的针线活或缝纫机做衣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品服装开始出现,种类也越来越多,喇叭裤更成为年轻潮人们的抢手货。棉布、粗布等传统面料,逐渐受到“的确良”等合成面料的冲击。而绿蓝灰黑这些曾经的主要色调,也被更丰富的颜色所取代。
 
  再到后来,人们购买衣着的出发点也开始发生变化。有的想要保暖御寒、有的希望时尚前卫、有的追求朴素健康……今天,在很多城市陆续出现的一些“私人定制”的裁缝店,甚至可以量体裁衣、自选面料、手工制作。
 
  从妈妈做的衣服到工厂的成衣,再到私人定制服装,看似“回归”的穿着背后,其实是人们个性的释放、需求的满足,以及生活的美满富足。
 
  行
 
  从出行不便到一日千里
 
  上世纪80年代,出行还没那么便捷。
 
  从短途看,小汽车还是一个稀罕的东西,作为结婚“四大件”之一的自行车,是人们短距离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出趟远门则主要依靠速度不快、拥挤不堪的火车,“啤酒饮料矿泉水、香烟瓜子八宝粥”是人们对绿皮车的清晰记忆。至于飞机,还是极少数人的选择。
 
  如今,出门坐汽车已经成为常态,每到假期,自驾游的车辆在景区挤得满满当当,网约车、共享单车更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志。而在远距离出行方面,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网络横竖密布、航空枢纽星罗棋布……人们的选择更多,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过去,人与人见一面可能需要几天时间甚至更久;今天,天涯海角也近在咫尺。改革开放40年,人们便捷出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生的福祉提升。
 
  读
 
  从油墨飘香到移动读报
 
  对很多人来说,当年街头巷尾的大喇叭广播是最早获取信息的渠道。
 
  那个时候,收音机作为“三转一响”的一员进入家庭,在收音机上听广播、听歌曲、听评书成为很多人饭后休闲的重要方式。随后,电视机开始普及,从黑白到彩色,从小尺寸到大块头,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学生放假看《西游记》成为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都市报,让人们在油墨飘香中看到了更多的新鲜事儿。进入21世纪,电脑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聊天室、博客、论坛让陌生的人在一起交流分享,让世界成为真正的“地球村”。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更是让人们进入移动信息的时代。如今,手机上的信息容量不断扩大,也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40年来,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发生着根本的改变,但不变的却是人们对信息和自我提升的渴求。
 
  娱
 
  从露天放映到VR电影
 
  看电影,或许是改革开放40年来群众热衷的、始终不变的娱乐方式之一。说不变,是因为人们对电影的喜爱没有变,但40年间,电影本身却发生了天翻地覆一般的变化。
 
  那个时候,奔走四方的电影放映队给人们送去精神食粮。看一场露天电影对于人们来说,不亚于一次节庆。尽管电影的种类很少,却依然受到热烈欢迎。一些经典影片的台词和场景,甚至会被人们背诵、模仿。
 
  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电影院多了起来。影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从红色经典到进口大片,从古装历史到未来科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再后来,科技元素加入电影产业,从3D到4D再到VR,电影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电影正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住
 
  从“有的住”到“住得好”
 
  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平房,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几家人共用一个厨房,上厕所要去公共厕所,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住房最深刻的记忆。
 
  进入90年代,有了越来越多的红砖房和楼房,越来越多的家庭通水通电,一些地区甚至能在家里上网。人们开始装饰房间,屋子越来越漂亮;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再到后来,宽敞明亮的屋子、楼前楼后的花园、直通车库的电梯……这个时候,房子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年轻人喜欢有一个书房、女主人想要一个瑜伽室、老人希望有地方喝喝茶、小孩子也有了自己专门的游乐室。
 
  一套房子,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奋斗和期望。40年间,中国人住房的变化,是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历程,更是人们生活选择不断增多的历程。
 
  购
 
  从凭票购物到移动支付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粮票还是很多地方群众购买米面的凭证。不只是粮票,布票、棉花票、缝纫机票等票据,成为那个时代人们买东西深刻的印记。
 
  90年代开始,购物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可以通过现金购买到丰富的生活用品。再到后来,银行卡、信用卡开始普及,从出门带钱包到出门带卡包,“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是当时银行打出的响亮广告语。
 
  进入互联网时代,买卖已经不仅局限于线下,电商的兴起让全世界成为一个大市场,每个人也都成为市场中的一员。拿出手机就支付,“买全球、卖全球”已经不再是一种幻想。
 
  从物资短缺凭票购物,到物质丰富全球海淘,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买买买”,正变得更容易、更方便、更实惠。
 
    
 
  图片说明:
 
  图①:2007年9月28日,侗族姑娘在贵州美食博览会上介绍民族特色菜肴。
 
  人民视觉 
 
  图②:1978年,北京前门大街上卖冰棍的流动车。
 
  朱宪民摄(人民视觉) 
 
  图③:2017年12月13日,吉林一位女士正在定制服装。
 
  人民视觉 
 
  图④:上世纪80年代,喇叭裤兴起。
 
  资料图片 
 
  图⑤:1983年,河北承德市中华路一角。
 
  资料图片 
 
  图⑥:上海如今的城市风光。
 
  人民视觉 
 
  图⑦:上世纪80年代春运。
 
  资料图片 
 
  图⑧:郑州动车检修所。
 
  人民视觉 
 
  图⑨:1985年1月1日,上海市民凭票买下一台双鸥牌洗衣机。
 
  人民视觉 
 
  图⑩:2013年2月8日,沈阳市民在超市采购年货。
 
  人民视觉 
 
  图(11):1993年,河北省遵化市一处阅览室内读书的群众。
 
  安佑忠摄(人民视觉) 
 
  图(12):2012年12月8日,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的电子报纸吸引小读者。
 
  人民视觉 
 
  图(13):1979年冬,黑龙江省黑河市王肃电影院门前,人们排队买电影票。
 
  资料图片 
 
  图(14):2018年6月14日,在上海2018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参观者体验VR电影。
 
  人民视觉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8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