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县和罗城县一手抓生态治理,一手抓保护性开发
石漠山区长出“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 郁静娴
核心阅读
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这里山高坡陡,土壤薄瘠,“九山半水半分田”。广西龙胜县和罗城县均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坚持保护性开发,当地探索走出一条绿色产业促脱贫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一年四季有看头,吃上生态饭,农民有赚头
走进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独特湿地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云雾袅袅间,稻浪层叠而上;鸡犬相闻处,阡陌纵横向远。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湿地管理局局长廖宇俭说,龙胜梯田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梯田原乡。梯田层次感明显,造型独特,“一年四季都有景”,湿地公园于2015年12月获得批复,由金江河、茶流河、潘内河、龙脊梯田、雨兰水库和汇水区森林等组成,横跨龙脊镇和泗水乡两个乡镇的核心区域。
龙脊镇平安村党支部书记廖元壮坦言,梯田土地零散,原本由农民自己承包种植,受限于当地气候,产量一般,有的地块还被撂荒了。引进公司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每年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村民,村民不用再单靠种地营生。去年,大寨、平安、龙脊古壮寨的3个村,共计648户3275人获得分红864.3万元,其中贫困户144户545人,人均分红2639元。
廖宇俭说,发展生态旅游,为村民带来多重收入:除了门票分红,村民还可以在景区内自主经营农家乐,销售龙脊辣椒、有机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去年,龙脊梯田景区旅游总接待量达120.8万人次,除门票外,实现旅游消费收入4.3亿元。
大寨村位于景区核心,村民潘照唐今年通过银行贴息贷款30万元,开办起农家乐。“开业不到1个月,就赶上‘十一’黄金周,挣了3万元。”去年,仅大寨村客流量就达到62万人次。“现在村里没闲人,许多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家里开农家乐的,还要从外面请人。”村支书潘保玉说。
“过去村里的土猪、毛竹、罗汉果销路不太好,现在人气旺了,农产品也不愁卖了。以前竹子10元一根也没人要,现在用它制成竹筒饭卖给游客,10元一节还供不应求,得从周边栽种竹子的乡镇外调进来。”潘保玉说,他家开的农家乐一天可以销售80—100节竹筒饭,每年光是这一项就能带来20万元收入。
围绕梯田资源,新的生计一个接着一个。水稻从生长到收割,总共150天。“一到特殊节气,比如芒种,游客都赶来看金黄的水稻梯田。”潘保玉说,水稻观赏期一结束,就要接茬种下油菜苗,这样梯田一年四季都有看头。今后村里还打算种富硒水稻,“如果种成了,不愁销路”。
选准绿色产业,既能保生态,也能富口袋
对于不在核心景区的村民来说,自力更生,发展林下产业,可以开拓增收新门路。“技术没问题,关键是要考虑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的地方,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林业局副局长黄建友说。
在四把镇天霜毛葡萄基地,密密匝匝的葡萄秧从石头缝里钻出来,架子上低垂着一串串紫黑饱满的毛葡萄。这是一种用于酿酒的葡萄,农户自行种植,由县里的企业统一收购。
黄建友介绍,因地制宜发展毛葡萄种植产业,在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促进了精准脱贫。目前,全县建立示范基地20多个,共2万多亩。去年,通过种植毛葡萄,治理岩溶面积42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5.3平方公里,1500多户贫困户受益。
龙胜县委书记周卉坦言,大部分贫困村缺乏资源、资金,主要依靠委托经营分红,收入来源渠道单一,持续增收空间不大。因此,要加大挖掘和培育绿色产业,实现增收渠道的“多点开花”。
原生态林下养殖,是帮助村民“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的有效途径。龙胜县泗水乡龙甸村村民石显周,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响应退耕还林政策,现在不种地了,种水果,林地都用来养鸡。”他从1995年开始养土鸡,到去年养殖规模发展到3万羽,一年纯收入18万元,成为县里的龙胜凤鸡养殖带头人。目前,龙胜凤鸡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保护名录,远销贵州、湖南、广东等省份,供不应求。
除了养殖林下鸡,石显周所在的里排屯还积极调整林产种植结构,先后共调出低产田150多亩,坡改梯地250亩,种植了枇杷、杨梅、脐橙等12种名特优水果2万多株。到了收获季节,房前屋后四季花果飘香。
短期产业促脱贫,长期产业保稳定增收。油茶是罗城县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周家村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周昌勇口中的“宝贝”。“杉木要过20年才能砍,罗汉果种两年后要翻地,而油茶种下8年后进入丰产期,其间可以套种些花生。”截至去年底,罗城县油茶林面积已近5万亩,挂果面积约3万亩,年产茶油30万公斤,总产值约2000万元。
在开发中保护,守护林地就是守卫“绿色银行”
在罗城县小长安镇罗东村,有一片长在石灰岩上的水上森林,在这里,地下泉水涌出水面,形成钙华景观,水中有石,石上有树,仿佛踏入人间仙境。这是罗城大力进行造林灭荒、封山育林和石漠化治理的成果,也促使林业扶贫打开了新局面。
贫困户银桂梅的丈夫在2014年动了大手术,干不了重活。她2016年进入景区务工,每个月有2000元收入。“村里人从来不砍后山上的树。”这片水上森林,寄托着全村脱贫的希望。
“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廖宇俭说。为了维护梯田美景,从2013年开始,龙脊湿地公园分红给村民的部分,划拨70%用于支持种地。旅游公司还向村里承诺,如果当年景区流量超过30万人次,对每亩地额外奖励4000—5000元。去年,大寨村贫困户潘应芳种了5亩多地,获得奖补4.7万元。
“没有梯田就没有旅游业。归根结底,有树才能固水,有水才能种田。”潘保玉说。2007年,村里向县林业局申请了30万株柳杉木,全山种上柳杉。如今,雨水充沛,青山润泽。
为了有效保护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龙脊梯田湿地公园聘请当地村民为湿地公园巡护员,其中不少是贫困户,每年每人管护劳务费1万元;聘请部分村民为龙脊景区协管员,劳务费7200元一年。
处于核心景区的各村纷纷制定村规民约,保护生态。廖元壮说,梯田开发由县里审批,严禁未批先建,村里对违规开发、影响景观的行为还要给予处罚。
2014年,龙胜县出台天然林及旅游沿线可视一面坡禁伐、484条大小河流全面禁止采砂等措施,保护珠江源头生态安全。据统计,与30年前相比,龙胜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1537万立方米,增加了3.4倍,林业总产值达49亿元,增长了300多倍。
守护林地,村民生活有了制度保障。罗城县制定了《自治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和《生态护林员扶贫方案》,明确补偿范围和管理责任,落实生态护林员扶贫项目。“每个月833元准时打到卡上,一年能有一万元,小孩读书的费用有着落了。”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贫困户覃木刚说。
在龙胜、罗城两县,像覃木刚这样的护林员有数千名。许多人甚至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能当上护林员,欣慰中饱含责任。平日里,他们定期巡山,防范火灾和病虫害,牢牢守卫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