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宜灿——认准的事 一头扎下去

2018-12-07 07: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宜灿——
 
认准的事 一头扎下去(治学者)
 

  吴宜灿(左三)在指导中子输运研究。
  胡 丽摄

本报记者 吴月辉
  2018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宜灿接连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分别是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和美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以表彰其在核能中子物理前沿领域以及科学技术与应用研究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吴宜灿获奖是实至名归。
 
  30余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核能与核安全的源头和关键——中子输运问题的研究,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科研成果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获得规模化应用,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40多个国内外重大核工程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
 
  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核能中子物理研究领域
 
  吴宜灿进入核能中子物理研究领域可以说是误打误撞。
 
  “高考的时候,我化学考了81分,比其他科都高,我想那就报化学专业吧。填志愿的时候,密密麻麻的专业名称完全把我搞晕了,看到有个专业叫核反应堆,心想有‘反应’两个字,应该跟化学差不多。”直到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后,他才知道,这个核反应堆属于物理专业领域,而他也成了班上仅有的两个直接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之一。
 
  此后,随着深入系统的学习,吴宜灿逐步认识到,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核能意义重大。随之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
 
  1984年,吴宜灿本科毕业。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班上许多同学转行。但吴宜灿还是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我出身农民家庭,父母从小就教导我‘多念书总会有用’。他们常说‘读书不光为你自己,要想着许许多多的人’,我始终铭记在心,这也成为我当时继续求学的动力之一。”
 
  后来,在选择是否从事科学研究这个问题上,吴宜灿说自己还是有过动摇。“我研究生毕业时,3个弟弟还在上学,家庭经济很困难。当时真的想过到待遇更好的核电站去工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选择了走科研这条路。”
 
  吴宜灿认为,有追求、有失败、有成功,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他将自己的研究工作聚焦到核能中子,因为它是产生核热能和引发放射性的源头,它的行为直接影响核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人们形象地把中子称为核能系统的灵魂,中子研究也是核能创新发展的源泉。“我一旦做了一件事,就会坚持下去并且越来越喜欢。没想到一干就是30多年,中间也有过逆境,但我从不曾后悔。”
 
  把为学科和社会发展作贡献视为工作目标
 
  1988年,吴宜灿考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读博士,第一次踏上了位于安徽合肥西北郊的“科学岛”,与同为西交反应堆专业的爱人黄群英(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携手扎根安家,在科研道路上相互扶持。
 
  2011年3月,日本发生福岛核泄漏事故,专家呼吁重视核安全基础研究。在前后两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白春礼院士等领导持续推动下,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得以启动。其中,“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作为第一批先导专项立项,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詹文龙院士任总指挥,吴宜灿研究团队负责“铅铋冷却反应堆”项目。同年9月,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揭牌,吴宜灿被任命为筹建负责人。
 
  “接到任务时心里很忐忑,毕竟硬件设施几乎都是空白。那段时间频繁做噩梦,有时候一晚上被吓醒三四次,但第二天还是要打起精神走进办公室,不能让大家看出来我的压力。”吴宜灿说,“团队成立之初,就明确不以传统的只看重论文、专利等方式衡量科研成果,科研工作的价值、影响,对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才是我们的目标。”
 
  尽管团队成员都很年轻,缺乏积累和经验,要做的工作可借鉴的东西也少,但有激情,也特别能吃苦。为了赶进度,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也不休息。
 
  特别是建所初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在嘈杂的施工现场,戴着口罩的年轻人专注地调试设备。他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攻克了中子物理领域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经过7年努力,核安全所人才队伍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人,建成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平台。
 
  努力、踏实的工作态度,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受益
 
  吴宜灿的较真和坚持是出了名的。
 
  无论是工程任务,还是科研管理,吴宜灿都要求按照工作计划按时保质地完成。大家提交的论文报告,哪怕有一处表述不准确,都会被他揪出来,一遍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吴宜灿说:“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刻苦努力、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受益。”吴宜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认准的事情便一头扎下去。
 
  1999年,吴宜灿下定决心研发我们自己的中子软件。当时国内对核能软件研究的支持极为有限,吴宜灿不得不“自筹经费、先期投入”。
 
  吴宜灿说:“当时带着大家深入研究数学模型,反复论证程序架构,写好每一句代码,搭好每一个模块,整整120多万行程序代码被反复折腾了无数次。” 如今,吴宜灿团队研发的大型中子输运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系统SuperMC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1000余家重要单位获得规模化应用认可。他们还将发展的中子输运物理与技术成果应用于创新核能开发,开展可移动、小型化、智能安全的核能系统“核电宝”的工程化研究。
 
  工作之余,吴宜灿最大的爱好就是打排球。吴宜灿说:“团队发展得越来越快,精神的凝聚显得愈发重要,所以我常用非常需要团队配合的排球运动来锻炼队伍。”
 
  从事了近40年的科研工作,吴宜灿对如何做好科研有自己的见解。
 
  “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我认为创新就是积极主动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其次,做科研要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钻劲,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保持高度热情,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吴宜灿说,“另外,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学会以长远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切忌短视浮躁、急功近利。科研事业不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未来,看到未来10年之后的格局并且提前行动,才能让成功成为必然。”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7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