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进度提速 剩余部分年底完成治理
北京展开水清岸绿画卷
|
整治还清后的萧太后河引来大批白鹭栖息。
方连清摄
|
本报记者 贺 勇
北京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文明古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沿河环境日趋恶化,有的河道甚至成了臭水沟。
近年来,北京市打响碧水攻坚战,强化铁腕治水,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河长制落地见效,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综合整治,通过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水系循环、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努力营造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督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建成区57条段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完成比例为91.4%,超过了国家90%的考核要求,通惠河、萧太后河等多个河段再现碧水微澜之美景。目前,相关各区正在推进非建成区84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预计年底前完成全面治理。百姓期待的水清、岸绿、景美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河长上岗,“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不打招呼,直插基层。11月5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一行来到房山区检查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蔡奇说,“这次‘四不两直’检查河长制落实情况,也是履行总河长的职责”。
2017年7月起,北京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河长制,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主体的市、区、乡镇(街道)、村4级河长体系,蔡奇和北京市长陈吉宁挂帅任总河长,市委市政府共19位市领导担任市级河长和参与河长制工作,全市共设立各级河长5900余名。5月21日,蔡奇、陈吉宁共同签发北京市2018年第1号总河长令,决定在全市开展“清河行动”,督促各级河长、有关职能单位认真履责,力争年底前清除河湖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垃圾渣土。
清河下游北七家镇南侧高高耸立着两座垃圾山,高达10米左右。“是我们在以前的巡查过程中发现的,但那时候既没有河长制,也没有1号令,对于水务部门来说,这两座山一直是块难啃的‘骨头’。”北京市东水西调管理处水政科工作人员张博说,垃圾山不仅破坏了河道附近的环境,渣土和垃圾还可能进入河道影响水环境。自从巡查发现了这两座垃圾山,水政科就一直在积极协调。
然而,垃圾山所在位置,正巧是朝阳区和昌平区两区交界处,对于责任的认定存在争议,因此治理垃圾山的工作一直悬而未决。按照“清河行动”1号令要求,清河流域召开联席会,这块难啃的“骨头”摆上了桌面。清河市级河长杜飞进立刻组织属地政府、国土等部门一起协调,经过地界勘察,最终认定由昌平区北七家镇负责清理。不到一个月,垃圾山被清理运走。
河湖之病表现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解决河湖管理保护这个难题,必须实行‘一把手’工程,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北京市水务局河长工作处副处长赵翔认为,河长制的实施,找到了打开困局的一把“金钥匙”,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重点围绕“三查、三清、三治、三管”,严查污水直排入河、垃圾乱堆乱倒、涉河违法建设,清河岸、河面、河底,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治理,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湖岸线管理、执法监督管理,进一步落实区属地政府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体责任。河流实现了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工作由虚变实,变“九龙治水”为“河长治水”。
弥补短板,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七成
10月底,位于东五环和东六环之间的北京排水集团高安屯再生水厂二期通水运行,处理规模翻倍至每天20万吨,一举缓解目前坝河流域污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的压力。
该再生水厂采用半地下式设计,生产设施全封闭。记者注意到,水厂生产运行既无臭味,也无噪音,地面到处可见绿化生态景观。
该项目经理郑杰介绍说,水厂采用先进处理工艺,再生水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Ⅳ类水体标准,一部分用于园林绿化,另外一部分退回河道,提升水环境。
黑臭水体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于人口和城市发展,污水处理能力始终赶不上污水产生量,河流黑臭问题难以根治。以坝河流域为例,水厂一期试运行前几个月,每日污水来水量仅三四万吨,但后来污水量飙升,目前日均污水处理量达到12万到13万吨,已经超出一期设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再生水厂长期处于“喝撑了”的状态。二期建成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将得到解决。
高安屯再生水厂正是北京市实施《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成果之一。2013年以来,相关实施单位攻克了规划选址难、征地拆迁难、项目落地难、施工进场难等制约瓶颈,陆续建成高安屯、清河第二、槐房、定福庄、稻香湖和郊区城镇等一批再生水厂,全市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从2012年底的41座增加到67座。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2年的398万立方米提高到672万立方米,提升了近七成,新增能力超过前10年建设规模总和。新建污水管线2000公里,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2%,其中城六区为98.5%,基本解决了城镇地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这也使得消除黑臭水体的工作有了根本保障。
目前,北京市正按照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以消除黑臭水体、改善国家和市级考核断面水质以及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改善为重点,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聚焦城乡接合部、水源保护区村庄、民俗旅游村庄、人口聚集村庄和待拆迁村庄,全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河道清淤,1500余公里重现清波
亦庄滨河森林公园凉水河上,一大一小两条船正在缓慢移动,这是新引进的洗泥船。“彻底净化河湖,不但要防止污水直排入河,还要清理河底的淤泥。”项目负责人董邦敏说。
只见一个箱体倒扣水中,正源源不断把河底的淤泥吸到船上来。泥和水经过扰动,不断翻滚、碰撞、摩擦,有机质和无机颗粒就渐渐洗脱分离,最后再投加药剂,进行絮凝沉淀。“洗泥船应用的新技术叫做底泥洗脱原位置换,简单点儿说,它的原理和淘米类似。” 淘洗干净的沙砾会原位注入河底,而富含有机质、氮、磷的黑泥被过滤出来,单独存储消纳。与传统的机械清淤相比,这种新技术的污泥外运量减少98%,同时也避免对水生动植物的破坏。记者注意到,洗泥船所经之处,底泥颜色从深灰色变成了黄褐色,水质也变得清澈见底。在凉水河紧锣密鼓地施工4个月后,如今,从旧宫至亦庄长达10公里的河道都被清洗干净。第三方监测显示,底泥中的有机质减少了97%,总氮、总磷分别减少了68%和23%。
横穿朝阳、通州两区的萧太后河,是黑臭水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经过两区联手治理,昔日的“牛奶河”已经清澈见底,多年未见的鱼群也重新游了回来。今年9月,河畔的马家湾湿地引来上百只白鹭栖息,成了秋日一景。
在萧太后河环球影城段,记者沿着新修的河道走一圈,却没有看到水泥护坡,而是由连锁砌块、鱼巢砖等组成的复式断面,缓坡上的植物延伸到浅滩,在水下舞动。“规划时我们力求以生态自然为主,减少硬质护砌和人为干预,营造人、水、动物和植物等共生的和谐景观。”项目经理说。
通州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萧太后河已打造30多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和5万平方米的湿地,栽种了30多种树木,约8公里的慢行系统已经完成。河道沿岸还将打造景观节点,最终形成一个休闲微型公园,实现萧太后河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的面貌。
北京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段伟介绍,通过源头防控、溯源治理、水岸共治、综合整治,北京已实施河道截污治污1500余公里,恢复和新增湿地超过4000公顷。一条条河流由浊变清,一条条滨水廊道成为景观,市民纷纷拍手称好。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