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腾飞正此时(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刘华新 禹伟良 颜 珂 庞革平
开栏的话
甲子铸辉煌,八桂又飘香。
60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壮乡儿女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祖国南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日的北部湾畔,开放发展步履铿锵,脱贫攻坚激战犹酣,山清水秀生态依然,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八桂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孕育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专栏,带您领略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变化和全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边城凭祥,雄关越千年;昔日要塞,今朝变坦途。车流滚滚,商旅不绝,凭祥正成为中国沟通东盟十国最重要的口岸。
北部湾,海天一色,“一湾相挽十一国”:一分钟,326吨货物在北部湾港吞吐;一分钟,对东盟进出口额34.4万元……
一甲子岁月轮回。还是如诗如画的山山水水,“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山歌也传唱依然,经过60年的发展,广西呈现崭新面貌:民族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17年全区经济总量是1958年的832倍。
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5600万壮乡儿女,正自信地担当起党中央赋予广西的新定位、新使命,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从“两根烟囱”到“二次创业”,赶超加速度转向发展高质量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传统: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不论企业设在何处,新基地都会建一座和柳州总部行政办公楼相仿的小楼。
“这是个特殊象征,因为总部办公楼建于1958年,正是中央开始支持广西工业大发展的时候。”公司副总经理沈云啸说。
60年前,广西工业几乎无从谈起。1958年1月,中央在南宁开会,毛泽东主席指着远处两根烟囱问当时的省长韦国清:那是什么地方?答是砖厂。主席微微一笑:终于看到了一丝广西工业的气息。
毛主席说:广西工业发展慢了,要加快!
响应支援广西的号召,来自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柳州创办动力机械厂,这座楼第一个拔地而起。不久,广西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微型货车。
1985年,脱胎于柳州动力机械厂的柳州微型汽车厂,开始批量生产微型汽车。本世纪初,为突破发展瓶颈,广西决策层不惜将企业75%的股权无偿转让给上海汽车集团,促成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的“中中外”联合。正是这项被广西人称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胆决策,成就了后来的“五菱传奇”: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突破200万辆的车企。有人测算,把累计销售的五菱汽车首尾相接,可绕地球两圈。
数据记录着广西的加速度。1978年,全区工业总值69.98亿元,约是自治区成立时的5倍。到去年,这个数字已接近2.8万亿元,约是1978年的398倍。
数据也延展出广西的新课题。虽说过千亿产业已达10个,但产业结构总体偏重,能耗偏高,质量偏低。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广西再“赶考”。
铝业大市百色,眼下正经历“二次创业”。
百色铝土矿储备丰富,却一直在产业链上游徘徊。2016年,百色生产氧化铝906万吨,电解铝却只有53.89万吨。每年,数百万吨由百色生产的氧化铝只好运到千里之外。
“电解铝转化率不足,不仅严重制约铝产品精深加工,也影响下游其他产业发展。”百色市长周异决说。
瓶颈在电。百色是国家“西电东送”基地之一,但工业用电价格每度比西部其他地区平均高出0.2元。不等不靠,百色人组建区域电网,打通电价“梗阻”。
站在建设之中的30万吨电解铝生产线旁,百色百矿集团副总裁李德元底气很足:“解决了电力掐脖子问题,我们有信心在产业链下游闯出一片新天地。”目前,百色在建设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实施煤电铝一体化项目,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电解铝产能将突破237万吨,铝精深加工产能将达320万吨。
吹响“二次创业”集结号的,远不止一个百色。今年7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同步出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及行动计划,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要求:“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规模和总量,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提升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从微型车到乘用车、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低价位到中价位、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上汽通用五菱坚持自主创新,打开了新市场,还实现了知识产权输出。
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广西正重塑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市场竞争优势。
从封闭边陲到开放前沿,历史机遇叠加释放区位红利
“这就是当年的‘海上胡志明小道’。”站在码头示意图前,防城港码头公司党委书记苏远辉一指北端,画了个小圈。
1968年,中央批准建设“广西322工程”,用作支援越南的海上通道。那个浮动码头不过2000吨,连同4座小仓库,构成苏远辉比划的“小圈”。
防城港,北部湾名港,见证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弘。2000多年前,载有黄金和丝绸的西汉船只,出海起点就在附近的北海市合浦县。可是,广西拥抱海洋的梦想延绵千年,却一直潮打空城寂寞回,“守着大海吃农业饭”。
转折发生在2003年,中央决定,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一跃成为对东盟开放最前沿。
2008年,中央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转身向海的期待,注入了国家动力。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的开放发展明确“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历史机遇叠加,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凸显。
资本的嗅觉总是先人一步。位居显示器行业前三的惠科公司,把深圳总部外第一个基地放在了北海工业园。除了适中的生产配套距离、更低的人力成本外,公司副总裁沈涌更看重这里的出海通道,“惠科未来的重心在广西。”
处在铁海联运节点的钦州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8%以上。这其中,来自重庆等西部城市的常态化班列,成为增长加速的主动力。“主动上门对接的西部城市越来越多!”钦州市委书记王革冰说。
区位优势未必就能直接转换为区位红利。广西上下对此十分清醒,大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更多价值留下?
凭祥市委书记、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方红对此思考颇多。凭祥口岸的东盟热带水果进出口总量占全国一半,眼下,一个集水果贸易、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果小镇,正拔地而起。众多加工企业的进驻,改变着这里曾经“只有价值进出,没有价值溢出”的尴尬。“就是要做热通道,做实口岸,做强产业,变通道经济为口岸经济。”
开放赋予了广西人更宽的视野,也给了他们更高的眼界。
从201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特邀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担任“特邀合作伙伴”,将经贸合作的触角伸向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不仅要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倾力服务国家战略。”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表示。
顺势而为,广西自我加压。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整合,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开创港口跨行政区域整合先河。记者抵达当天,北部湾港—重庆冷链专列从防城港首发。防城港市委书记李延强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钢铁、冶金、粮油加工、核电等项目纷纷落户,正是得益于北部湾港联通中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加速形成,投资环境优势凸显。
抢抓机遇,广西加深改革。从率先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模式,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网上政府,广西近年来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要吸引更多资源促进发展,必须在比服务、比效率、比环境上练好内功。”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多个场合强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二元对立到绿色新理念,生态优势金不换
江上行船30多年,黄才(子兑)见证了桂林漓江游船每一次更新换代:最初木船只有几条长凳,污水直排;后来汽轮装上了污便箱,也可烧火做饭。如今,他驾驶的四星游船,配餐上船,没明火、没油烟。“每次换代,都是为了更环保。”
甲天下的山水,需要甲天下的保护。
1973年,邓小平来桂林看见沿岸几家工厂污水直排入漓江,语重心长告诫当地负责人:桂林山水世界驰名,如果为了发展工业而破坏了环境,功不抵过!
集山、水、林、海于一体,森林覆盖率达62.31%——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致力于跨越式发展的广西,树牢“生态优势金不换”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区、生态惠民,坚定“一条扁担两头挑,一头挑着金山银山,一头挑着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
不是没有纠结。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就曾饱受酸雨之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粗放式发展,“雨水下来似醋酸,城里处处‘白面山’”。“十雨九酸”的柳州,爆发了一场要经济还是要环境的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
淘汰“沸腾炉”,严控劣质煤,启动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柳州痛下决心,奋力治污。
今日柳州,青山绿水环抱,四季鲜花怡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生态招牌接踵而至,工业发展亮点频闪,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产业发展最终要靠人,可吸引人的是什么,是宜居。”这是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的发展观。
走出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廓清的是绿色发展新理念,广西的干部群众懂得了近与远的取舍、明晰了进与退的边界。
北海的银滩令人神往,岸线资源也让人心动,而红线十分清晰:岸线300米内坚决不建永久性建筑。“银滩是北海人民的永久财富,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企业的眼前私利,侵害北海人民子孙后代的福利!”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王乃学的宣示刚落音,台下掌声四起。由此,银滩细沙依旧,附近红树林面积实现恢复性逐年增长。
钦州既有深水良港,也有中华白海豚。三娘湾海域,一条三墩路划出临港大工业与白海豚栖息地的分界线,也划出钦州经济发展的生态底线。如今,大工业与白海豚并存的画面,已是钦州一景。
发展产业,南宁既大胆,又小心。反复衡量,定下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每一项选择,环境考量都摆在前列。“都说南宁是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不能因为污染产业破坏了这座‘绿城’!”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说。
桂林把以保护漓江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要不要发展工业?桂林曾因此彷徨。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看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而是怎么要。远离老城,远离漓江,“年轻”的桂林经开区目前已吸引华为、中兴、比亚迪等多家巨头入驻。
绿色也在回赠广西。桂林的山水,北海的银滩,德天的瀑布,巴马的康养……2017年,广西实现旅游收入5580亿元。手捧“绿金”的广西人,正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从保障温饱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掉队
既靠大海,也有大山。但大山挡住了广西人的脚步,也紧扼各族群众的生计。改革开放之初,广西有农村贫困人口2100万,贫困发生率高达70%。
摆脱贫困,广西行动早,1984年就成立了领导扶贫工作的专门机构。早期主要以解决温饱为主,此后着力点重在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短板。
2015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广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用“绣花功夫”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2015年,国家审计署的一份通报触痛广西:某县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举一反三、立即整改!广西派出25万名干部,对所有贫困户“回头看”,各部门大数据比对互斥,剔除“疑似贫困户”将近50万。
精准发力拔“穷根”,要啃的都是硬骨头。河池、百色、崇左三市,贫困人口最集中。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怎么“靠山吃山”?产业脱贫,要想得更细。
田东县思林镇可恒村就在石头山上。喀斯特山区,缺水,地贫,村里两次招商都没成。把自身各种条件想透,蛋鸡养殖项目顺利落地。贫困户岑花嫦告诉记者,如今她就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每月工资3500多元,去年甩掉了贫困帽。
从考察到签约,蛋鸡养殖项目只用了半个月,规模可达500万羽。好处实打实:既有土地租金,又有就业岗位。周边16个贫困村入股到该项目,每年可给村集体平均分红7万元。
产业扶贫不只是点上开花。广西引导所有贫困县遴选特色产业,其平均覆盖率近八成,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7万多家。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只能搬迁。大山上搬下的贫困户,少数民族居多,观念相对封闭,适应能力弱。挪穷窝的工作,广西要做得更实。
黄荣是家里只有半亩地,全长在石头缝里,一家3口的口粮都不够。今年7月,这位田东县兰芳村的贫困户,下山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新房75平方米,敞亮干净,更重要的是靠近县城和工业园区。这是县里精心挑选的位置,经济活跃,就业机会更多。
实施“一户一策”,扶产业,送培训,帮就业,稳托底——过去两年多,广西共有64.6万人住上了新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2012年至2017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截至2017年底,广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267万人。
下一步,广西将更加聚焦精准脱贫这个根本要求,更加聚焦深度贫困这个重点难点,更加聚焦稳定增收这个长远目标,更加聚焦一线扶贫这个主攻方向。壮乡儿女尽锐出战,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既相亲相融又包容多样,民族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广西少数民族超过2000万,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在八桂大地上世代相处。广西60年的发展成就,来自各民族的团结奋斗。
合则共兴,合则共荣。
东兴市是京族唯一的聚居地。在“京族三岛”之一的江平镇巫头村,一栋栋气派小洋楼随处可见。这是刘福珍的家乡。
当年的老房子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回忆起来却依然揪心:5口之家,床与床间只能用布一隔。随着边境贸易兴起,原本靠海吃海的她转身“商海”,如今已是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董事长。总人口不到3万的京族人中,像刘福珍这般转身“商海”致富的,不在少数。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这些年,广西财政向少数民族聚居区不断倾斜,接连“大手笔”,连续“大会战”,挥别了多年“出行靠走路、照明靠点灯、喝水靠肩挑、通信靠吆喝”的历史,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携手迈向小康的历史性步伐正在加速。
合则心相连、手相牵。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金鸡屯,听到一个暖心的故事。小小村屯不过75户人家,住着壮、汉、仫佬、苗等6个民族的群众,有林、彭、周、郑等10个姓氏,讲桂柳话、壮话、仫佬话等11种话。外人看起来不可思议,仫佬族同胞郑有才却觉得平常:“住在一个屯,就是一家人,哪能分得清!”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在广西,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共有127.82万个,约占全自治区家庭总数的14%。
合而包容多样。
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八桂共美。花山岩画、刘三姐歌谣、河池铜鼓、靖西壮锦,各展特色。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定为全区公众假日,每年,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争奇斗艳。
民族团结,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些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常抓不懈,代代相传。多年来社会舆情跟踪调查表明,“民族关系”一直是广西各族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指标,自治区民宗委主任何朝建更是一脸自豪:“广西的民族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2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