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园区带动,三产联动,村民行动 四川泸州 “竹”梦小康

2018-10-26 07: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园区带动,三产联动,村民行动
 
四川泸州 “竹”梦小康(样本)
 
 
本报记者 王明峰

  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林区。
  杨 涛摄

  竹林似海,叠瀑如诗。
 
  行走在四川泸州的崖巅与深壑间,站在溪水与房舍旁,随处可见翠竹随风摇曳。在这里,竹林遍布,386万亩竹海碧浪已经垒出“金山银山”,508万泸州人正畅享竹林带来的生态红利。
 
  2014年,泸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年编制了《泸州市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年》和《泸州竹产业园区规划》等控制性详规,明确“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的竹区新思路,确立了“立体经营、综合开发、园区拉动、三产联动”的竹经济新格局,描绘了依托生态竹林升级村美业兴民富的新蓝图。到2017年,全市林业总产值214.8亿元。其中竹产业产值100.28亿元,竹产业人均增收1387元。
 
  项目拉动,竹类产业链条完整
 
  泸州位于四川、贵州、重庆竹产业金三角核心区,拥有四川近1/4的竹林资源,区域辐射竹林面积1100万亩。
 
  2014年起,泸州每年设立5000万元竹林发展基金,通过“百里千山翠竹”等工程推进新建、低产竹林改造。如今,泸州市森林覆盖率50.4%,其中竹林面积386.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40.86%,面积和蓄积量居四川第一。
 
  泸州以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叙永江门竹加工园区这三大园区引领带动,突出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截至2017年底,建成投产227家竹类加工企业,涵盖竹浆纸、竹纤维、竹炭等诸多领域。
 
  今年7月,上海英正辉竹浆模塑制品项目在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破土动工。随着竹浆模塑、竹缠绕管道等一家家竹类研发、加工企业的入驻,集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为一体的西部竹产业示范园区初具雏形。
 
  “今年竹料收购价每吨550元,家中的30余吨竹料,能收入16000多元。”叙永县江门镇高家村的沈程书说。江门竹浆纸项目每年消化80万吨竹原料,迅速把泸州及周边的丛生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叙永县林业局产业股股长薛兴富介绍,“该项目预计每年实现营收10亿元以上,农民竹林收入4.3亿元以上,带动竹材加工业、物流运输业等行业实现产值约6亿元。”
 
  去年,纳溪竹韵公司在白节镇收购楠竹100万根,支付竹农1100万元,加上加工务工环节,竹农户均增收1万多元。据介绍,将楠竹编织成中高端家具和工艺品,价值差不多就是按斤计算,最便宜的每斤过百元,最高上千元。
 
  资源整合,齐头并进振兴乡村
 
  “以前只有一两家林家乐,还经常没有客人,现在有10多个森林康养人家,游客节假日和周末要来的话,还需提前预订。”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罗元胜的森林康养人家就建在竹林旁,他是畅通林区公路的受益者。他说,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还经常牵挂家里,如今夫妻俩在家搞起森林康养人家,每年也能挣10多万元。
 
  2014年以来,泸州市为改善竹区基础设施滞后现状,市级财政每年贴补专项资金投入竹区公路建设,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按每年200公里以上的速度向竹林深处延伸。
 
  “楠竹砍倒就是钱,林区就是原料车间。”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罗启富感触颇深,以前林区不通路,守着“金山”当贫困户。以“竹”为题后,纳溪区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修建竹区道路,缩短“原料车间”与生产车间之间的运输成本。
 
  如今,泸州竹林“原料车间”总蓄积量1250万吨,年可采260万吨;楠竹总蓄积量7500万根,年可采1000万根;笋用竹24万亩,年产竹笋30余万吨。
 
  企业入驻,工人成倍增加,怎么整合这笔“流动财富”?
 
  大旺森林康养基地、西溪森林体验基地、福宝森林公园等全业态的休闲游景区、景点应运而生。
 
  普照山是纳溪区境内的最高峰,翠竹掩古寺,毛竹蔽天日,“流动财富”激活了旅游资源。“短短两年时间,森林康养人家、餐馆增加了10多家。”打古镇工作人员周平告诉记者。
 
  “去年,纳溪区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110万人次。”纳溪区文旅局负责人桂通平介绍。据悉,2014—2017年,泸州市林区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1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产业富民,竹农脱贫共奔小康
 
  “每亩每年流转费400元。”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的罗文祥把自家的竹林流转给山水画稿专业合作社,自己农闲到合作社打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不用担风险。
 
  “山水画稿去年年底分红时,普通村民每股27元,贫困户每股36元。”西溪村党支部副书记饶仕国介绍,合作社主要经营林下露营和拓展训练,村民除了流转土地和合作社务工的收入,还可以入股合作社,参与管理,年底分红。
 
  “不管是丛生竹还是散生竹,甚至是茶林下,我的菌包都能出荪。”水尾镇水星村的邬高兰说。2011年,她认识了西南大学的一名生物学教授,便在教授的指导下采集野生竹荪的菌丝进行培育。现在,邬高兰已发展了400亩林下竹荪和600亩林下球盖菇。“保守计算,每年都能出10吨干荪。”
 
  邬高兰选择在家乡创业,就因为房前屋后的廉价竹林。她流转周边村民的竹林,建起林下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示范户+贫困户”的模式,带动30多户贫困户发展林下竹荪和球盖菇。“李秀英孙女暑假在我这里也能挣3000多元。”邬高兰说,贫困户李秀英一家六口人,两亩竹林才几百元的流转费,全家帮着采荪和管理却能挣几万元。
 
  “鲜荪煮肉片,那个汤非常鲜美。”周末,泸州市民孔先生带着儿子前来体验采摘。林下竹荪不仅有了产业收入,也带动了当地的“周末经济”和“假日经济”。邬高兰说,去年最多的一天,光从重庆就来了19辆采摘体验的车。
 
  曾经,林区道路与加工企业制约了竹林发展,竹农只能守着“金山”感叹“遍山竹子砍来当柴烧”。如今,泸州竹区道路通畅,龙头企业建成投产,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初见锋芒,满眼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竹茂林丰,满目苍翠,“竹”梦小康,在泸州结出满园硕果。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6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