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学生投身一带一路研学——
当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 丁雅诵
《“一带一路”建设企业跨文化合作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哈萨克斯坦能源输出简析其外交政策发展》《关于在中国青少年中推广“一带一路”旅游的调研》……翻开这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中英对照文集,很难想到这部著作竟出自12名中学生之手。
“我们关注‘一带一路’建设,投身‘一带一路’研学,希望以青少年视角提出问题并努力寻解。”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经过一年多时间,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对“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日前已经结题。
“新时代青少年既要博学古今,又要心怀天下。该课题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创新,更培养了青少年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家国情怀。”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表示。
研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应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生活、参与实践、了解社会。“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案,青少年作为全球未来建设的主力军,理应参与其中。
2017年初,“‘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课题在人大附中正式立项,课题组成员主要为人大附中高二年级学生。课题成立后,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研学。
学生李续双研究企业跨文化合作,她积极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到“走出去”的中国铁建和中国中车等央企实地调研,对相关专家以及海外经历丰富的建设者进行访谈。每次写稿她都要请导师和相关专家审阅,也常常为一个案例苦苦思索。
经过近5个月的研学,有些同学的研究已初步成文。2017年5月,课题组举行了中期汇报会。在听取同学们汇报后,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相关机构的学者专家进行了评估,并提出许多可行性意见。
“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聆听‘一带一路’参与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艰辛,分享他们的喜悦,培养了从全球视角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人大附中团委书记刘炜说:“从最初的尝试接触到后来的深度参与,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些孩子也因此做出了未来大学时期的专业考虑。”
担当:以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为己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题开题时,这句话被人大附中人文实验班班主任佟世祥反复提及。
说到课题的缘起,还要回到佟世祥在高中语文课上布置的作文《中华富强论》。李续双在作文中认为“中华富强之道,在于开放”。结合之前她在课堂上学习的“一带一路”倡议,李续双和几位同学商量,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传达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于是“‘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这一课题就诞生了。
“这是迄今为止,研究‘一带一路’问题最年轻的课题组。”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说:“虽然由于阅历、知识、思维、表达等原因,论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关键是,十几名青年学子自发地共同学习、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进取和担当。”
“这些学生的论文,令人由衷感叹:中国少年出手不凡。”传播学者赵月枝认为,这样的研学,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立志做大事”的生动实践。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新一代中国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翟小宁说:“希望同学们秉持理想,继续努力学习,以这项课题的结题为起点,以走出中学校门继续深造为起点,继续关注国家的发展,继续以‘一带一路’课题的延伸研究作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未来的重要方式。”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