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贵州打“绿色牌”,念“山水经”,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

2018-07-07 07: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绿色牌”,念“山水经”,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
 
贵州 绿色经济有声有色(绿色家园)
 
 
本报记者 万秀斌 黄 娴

  贵州威宁县玉龙镇新民村村民正在采摘蔬菜。
  陈 巧摄

  连日来的几场降雨,使贵州山区变得更加清爽迷人。在黔北山区的湄潭、凤冈和武陵山区的石阡、印江等茶叶种植大县,翠绿的茶园随山势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每个县几十万亩的茶园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
 
  “靠山吃山,要让每一亩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用。”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陈氏茶庄第三代茶人陈可鑫告诉记者,通过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他家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000万元。
 
  从过去“守着绿水青山苦熬”到如今“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靠什么?靠的是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靠的是打“绿色牌”,念“山水经”。
 
  “实际上,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这样说。思路一变天地宽。近年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的大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调优产业结构 
 
  “地里种的东西不同,日子过得就不一样”
 
  走进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玉龙镇新民村的蔬菜基地,莴笋、大白菜长势喜人,连片的土地上瓜果飘香,农民浇水、施肥的身影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
 
  村民张德林正忙着把刚采摘下来的大白菜装车,手机里传来歌曲《好日子》。“地里种的东西不同,日子过得就不一样。”几年前,张德林一家主要种植玉米,20亩的土地并不算少,但年年种、年年穷。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传统的“靠山吃山”让当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怎么办?“老路子虽然饿不死人,但也赚不了钱,更富不起来,必须寻找新路子。”村里的大会小会上,新民村村支书赵英举都会给大家灌输这样的理念。“换个方式吃山”,村里开始尝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新民村地势偏低,蔬菜一年能种上3季,村里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势,确定了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目标。“现在老百姓种植莴笋、大蒜等,全村种植蔬菜的总收入一年达到了100多万元。”
 
  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靠的是对“种什么”的选择和对“怎么种”的钻研。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蔬、中药材、茶叶等山地高效农业。原本的“穷山恶水”,种出了“金山银山”。
 
  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51.2%。2017年,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新增19个,总数提高到54个。
 
  作为珠江和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地,为了守护江河的清水,6月18日,贵州正式宣布:全流域禁止网箱养鱼。实际上,贵州一直在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吃水”新路径。铜仁市境内共有大大小小的河流229条,水资源总量达162亿立方米,天然饮用水总流量每年可达24亿立方米。利用良好的水资源,铜仁市积极做活水文章、做大水产业,目前铜仁在建、拟建的水产业项目有6个,总投资近29亿元。预计今年规模以上水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实现了水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选择铜仁,主要是看中了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高山泉水,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睒睒说。2014年,总投资为5亿元、占地360亩的农夫山泉梵净山生产基地项目,在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落户。
 
  旅游发展井喷
 
  去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100亿元,同比增长41.6%
 
  几年前,当外地游客翻山越岭来到偏僻的村寨,对眼前的美景发出赞叹之时,年过半百的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村民王显国不解地问儿子:“山水再好看,能当饭吃?”
 
  如今,当村民们聊起村里的好山好水时,王显国总是忍不住插上一句:“看山看水,也能看出好日子!”
 
  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气候环境,构成了贵州省旅游加快发展的优势。发展山地特色的旅游业,山山水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过去想象不到的较高收入。
 
  兴义市万峰林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莽莽群峰绵延数千里,山上不适合种庄稼,却是地质奇观,适合发展旅游。一直在外打工的纳灰村布依族妇女杨正琴7年前回到老家,在纳灰河边开了间小餐馆,卖布依族特色小吃。
 
  “一天收入2000元没问题。以前哪个晓得这大山值钱?现在依托旅游这棵‘摇钱树’,大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杨正琴说。纳灰村通过发展山地旅游、观光农业,不仅乡村美了,农民也富了。
 
  “坐上高铁两个小时,就能享受贵州的清凉,感觉太爽了!”重庆游客李伟下班后,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前往贵阳的高铁。
 
  “几年前,交通制约了人们的‘黔行旅程’。”贵州黄果树智慧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职员张天璟说,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让贵州的好山好水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
 
  “山还是那些山,水也还是那些水,但近年来贵州旅游业迎来井喷式增长。这是因为我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同时得益于贵州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李三旗说。
 
  目前,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州有机场、高铁联四方,山中美景不再难以通达,同时,完善宾馆、餐饮等配套服务。看山看水看出了一个井喷产业。2017年贵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44亿人次,同比增长40%;实现旅游总收入7100亿元,同比增长41.6%。
 
  深挖“数据富矿”
 
  利用生态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成为亮眼新名片
 
  不满足于“吃”山、“看”山,贵州近年来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过去大家觉得贵州山多,交通不便,阴雨天气比较多,今天看来这些缺点反而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当天,马化腾出席了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一期投入试运行的仪式。这个将存放30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位于两座山体之中,地理位置安全隐蔽,山洞温度低,周边水电资源丰富,腾讯将把重要数据存储在这里。
 
  “贵州年平均气温24摄氏度,空气清新,地质稳定,这些都是建数据中心的优势。”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主管宋通波说。1万台服务器,放在北方一些城市一年电力运营成本达1亿元,搁在贵安新区只要4000万元。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苹果、华为、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等国内外企业的数据中心,纷纷落户贵州。大数据正在成为贵州的新名片。
 
  大数据关键在运用。贵州围绕政用、商用、民用,积极开发数据价值。在引进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的同时,也着力培育和扶持本土企业。如今,贵州初步形成数据存储、清洗加工、数据安全等核心业态,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关联业态,以及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大数据金融等衍生业态,全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在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城13公里的大有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负责人蔡登宇正收购当地贫困户的菜籽油、竹笋、枞树菌等土特产。“我们把特色‘土货’卖出山门,把时兴‘洋货’卖到基层,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让大家找到一条致富新路。”蔡登宇说,乘着大数据蓬勃发展的东风,服务站土特产月销售额达40余万元。
 
  发展大数据产业,种下“智慧树”,深挖“钻石矿”。2017年,贵州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1100亿元;数字经济增速达37.2%,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3%,成为工业经济第二大增长点。
 
  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增速连续7年居全国前3位,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等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贵州,正走在一条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大道上。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0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