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四溢醉蓉城
——成都建设优良人居环境记事
辜 迅
|
成都城东,晨曦微露。
资料图片
|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城市美景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和文化价值,更诗意般地呈现了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79岁的锦江区居民袁先生由衷赞叹。他说,水井坊双槐树街的洋槐,浆洗街与华西坝的黄花风铃木,德盛路的木绣球,合江亭的苦楝花等等,所到之处,花香弥漫。
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当城市融入大自然,在大都市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山野的清风掠过高楼、碧水蓝天日日得见、千秋雪成为窗边的惯常风景,人们对这座城市就会有更为深切的依归与眷念。
成都始终坚持优良人居环境建设,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成都积极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把科技治霾作为突破口,利用无人机、云计算技术加大巡检工作力度,大力推进高科技治霾产品试点应用。
抓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
“成都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提出的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重点任务,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成都市环保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坚定不移抓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持之以恒致力于优良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改善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然而,一连串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由于受地理、气象条件限制,成都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亟待转型升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生态环境短板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之间矛盾尖锐。同时,人均生态资源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开发强度、人口密度过大,污染物排放总量急速增加,加之受“两山夹一城”地理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供给匮乏,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显失衡。
按照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既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也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两个翻番”的发展目标。面对改善生态品质与提升城市能级的双重任务,成都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难度势必加大,复杂性也会相应增加。
随着环保工作深入推进,环境治理逐渐触及深水区、硬骨头,特别是规划缺陷、体制机制不完善问题也逐渐暴露,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探索生态优先发展新路
成都市委市政府把2018年确定为“全面落实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增强全面抓落实的高度政治自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城市工作全局,坚持从制度体系层面突破瓶颈制约,将生态保护等列入考评核心指标,用好督察督办这把利剑,压紧压实环保责任,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加快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引导各地各部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同时,成都大力激发社会各界的环保参与热情,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以铁的决心和气魄,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向纵深,持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
作为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汇百流、善吸收、富创新”的古老蓉城浸润着2300多年“既崇且丽”的悠久历史,以生态环保为主体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给名人荟萃、商贾云集的古老蓉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是支撑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成都市环保局主要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