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中企承建文莱首座跨海特大桥竣工 文莱湾上筑起新希望

2018-05-19 08: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企承建文莱首座跨海特大桥竣工
 
文莱湾上筑起新希望
 
 
本报赴文莱特派记者 张志文 林 芮
 
  宁静的文莱湾,一条长5915米的白色巨龙横亘在繁忙的航道之上,紧紧地将大摩拉岛与陆地连接在一起。
 
  5月18日,文莱首座跨海特大桥——大摩拉岛大桥正式竣工。这座凝聚着中文两国工程技术人员智慧与汗水的扛鼎之作,为文莱的明天筑起了新的希望。
 
  中国制造,从陌生到信赖
 
  3年多前,经过激烈竞标,由中国港湾总承包、中交二航局参与建设的这项庞大工程正式启动。在此之前,中国建筑企业在文莱参与的工程承包项目并不多,中国制造的名气也没有那么响亮。
 
  搭建施工栈桥是文莱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施工栈桥是否安全、会否影响工期和航道通行……中国技术人员首先需要向文莱方面解答上述疑问。
 
  “建桥团队反复进行说明、论证,并在摩拉河上成功试用了这一施工工艺。”项目中方负责人吴炜说。打钢管桩、焊接型钢和贝雷梁、铺钢板……中国工人快速搭好跨河栈桥,而且稳定坚固,文莱业主及文莱海事局、港务局等相关部门逐渐接受了施工栈桥方案。
 
  大摩拉岛是一座无人岛,正在修建石化生产基地。这里灌木丛密布,四处是不知深浅的沼泽,在这里生活工作成为一大挑战。“有一次我们的交通船坏了,只好借别人的拖轮去工作。由于潮水原因,拖轮无法靠岸,大家就只能在岸边下拖轮,蹚过海水,穿过尖尖的红树林跋涉上岸。”
 
  “中国工人真是不简单。长时间吹着海风,脸上都留下了盐粒,他们还坚持工作。”一直关注着大桥建设的当地企业家刘恭津说,中方团队不仅实现了“中国速度”,而且严守质量标准,设计建造了一座带有曲度的跨海大桥,“我们以前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大桥”。
 
  中国技术,打造精品优质工程
 
  大摩拉岛大桥竣工前夕,项目部实验室副主任刘刚再一次和同事们围拢着蹲在一起。只见他们将一小块被水浸润的沥青路面环切下来,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令人满意。刘刚说:“这项拉拔试验我们已经做了几十次,为的是在文莱炎热的自然环境下,达到最适合的沥青铺装要求。”
 
  设计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遇到了各种难题和挑战。不过,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一流的技术,工程技术人员最终做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比如,由于桥梁轴线为曲线段,架桥机必须适应桥梁曲线的工况进行转弯折叠。采用传统的桁架式架桥机,无法实现如此小半径的节段安装,因而研发小半径的宽幅箱梁节段架设设备被提上了日程。中国技术人员通过调整设备的结构、加工钢轮和轨道以及对箱梁空间姿态的精细调位,顺利安装完成了亚洲最宽单箱室箱梁,为“可转弯”的架桥机安全顺利完成曲线段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研发出的“小半径、大横坡宽幅箱梁节段预制施工关键技术”,同时满足了各种工作状况的作业需求,攻破了大桥曲线段的施工难题。
 
  “那段时间我们都在加班,晚上10点和早晨8点的工作状态是一样的。在关键时刻,项目部相关技术和施工人员都是24小时待命。”项目部副经理唐代劲这样形容“大会战”时的场景。正是得益于中国建设者的攻坚克难,大摩拉岛大桥才拥有了那一抹迷人的曲度。
 
  造福当地,与“大桥宝宝”同成长
 
  大摩拉岛大桥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千米。文莱各界高度关注该国首座跨海特大桥工程,更有一批当地员工参与了大桥建设。25岁的小伙儿黑米就是项目部的一名计划员。
 
  3年前,黑米应聘项目部的小车司机,但平时不忘自学大桥工程的相关知识。项目部负责人发现他大专读的是工程管理专业,问他想不想当项目部计划员。能干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黑米当然求之不得。他说:“以前文莱没有大桥,自从知道中国人来修桥后,我就想来见证一下这座神奇的大桥到底是怎样建起来的。我现在这份工作比以前虽然要累一点,但能学到一技之长,值了!”
 
  来到项目部不久,黑米娶妻生子,当上了爸爸。打那以后,黑米经常带儿子去大桥工地,“每次看到来自中国的架桥机我都十分震撼。中国技术太先进了,让大桥项目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因为与大桥共同成长,同事们笑称黑米的儿子为“大摩拉岛大桥宝宝”。
 
  “有了这座大桥,摩拉县非常骄傲。等大桥通车时,我要带着我的‘大摩拉岛大桥宝宝’一起去见证。”黑米说。
 
  随着大桥顺利竣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来到附近的色拉萨公园,想亲眼看一看这座雄伟的建筑。通过大摩拉岛大桥,更多的文莱人认识了中国和中国制造,也愈加看到,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正焕发出新的荣光。
 
  (本报斯里巴加湾市5月18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