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二十八

2017-12-29 11:07 来源:中国网

 贵州省赤水市“四化联动”创新旅游商品开发

  

 

 

 

  红赤水系列产品

  赤水市紧紧围绕“旅游兴市”战略不动摇,以“创新、创优”为目标,依托优势资源,紧盯市场导向,把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作为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展示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作为地方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小商品大产业”的发展路子,切实推动旅游商品由“浅、粗、散、小”向“名、优、强、大”转型升级。目前,已开发旅游商品1500多种,2016年,该市旅游商品收入达12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0%,旅游商品税收达1000余万元。

  

 

 

 

  赤水丙安油纸伞

  一、深挖特色,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子

  一是突出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资源,融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醋文化,为旅游商品注入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先后编撰出版《红军长征在赤水》《追踪红色遗迹——中共赤合特支》等红色文化书籍,打造红军雕塑、红军衣帽等系列产品20多件;开发丙安油纸伞、天台山佛教挂件等文化旅游商品;延长晒醋产业链,发展养生、保健、美容等10种系列产品;研发石斛牙膏、面膜、香皂等10个系列30个石斛产品,申请石斛产品专利88件,获得授权53件,2016年,产值达5000万元。二是突出生态资源。 依托竹、家禽、特色果蔬、中药材等生态资源,衍生开发竹加工、特色食品(药品)加工等工艺品、纪念品和绿色食品,促进绿色生态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开发竹根雕、竹编等40余种民俗工艺品,自主研发竹纤维、竹塑复合型材等30多种竹系列产品,其中竹服销售量已达25万件套;与76个行政村形成合作关系,精心包装旺隆苕粉、元厚野生岩蜂蜜、丙安竹笋等土特产品,2016年,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三是突出需求导向。根据游客的审美标准和购物需要,注重将产品的小型化、轻便化、多能化与艺术性相结合,形成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旅游商品,切实提高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投入上千万元开发智慧旅游系统,精准分析游客的消费偏好,创新开发竹马桶盖、竹键盘、竹鼠标、旅游扑克、旅游手绘地图等便捷易带的旅游商品;设立旅游主题邮局,为游客提供系列旅游纪念封、景区风光纪念戳等50多种旅游产品。

  

 

 

 

  旅游商品助推“赤货出山”

  二、优化结构,打造“一体化”产业体系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通过“龙头”效益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设计、生产、供给一体化的产业链。目前,赤水市已培育旅游产品生产企业80余家,其中,红赤水、黔老翁、信天石斛等20多家企业已成为旅游产品开发龙头企业,带动4000余人就业,2016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50余家企业入驻“贵州电子商务云”等旅游电商平台,销售本地旅游商品达290种,2016年,销售额实现4500余万元。二是产业融合拉动。将 “旅游+工业”作为促进白酒、茶叶、医药、特色食品等产品开发的着力点,通过“前店后坊”的旅游购物形式,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直接体验到工艺制作、产品生产等流程,激发购物欲望。建成工业旅游观光体验点6个,开发太阳能旅行充电宝、户外台灯等60多种产品,其中,五合元泰、飞翔娜科技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成功研发送餐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感应车模、无人机模型等智能化产品,并拓展深圳、台湾等国内外科技产品市场,2016年,实现销售8000万元,打造中小企业孵化园,入驻企业9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3200余万元。三是规范市场推动。大力推行“诚信赤水”体系建设,严厉查处和打击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为,限制农户小作坊式原始加工方式,走企业产品精细化加工的生产模式。2016年,开展旅游购物秩序整顿12次,依法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业主9家、商标侵权假冒案件20起、“三无”旅游产品案件20件,让旅客游得开心、购得放心;向旅游产品生产企业返还税收奖励100余万元。

  

 

 

 

  晒醋全家福

  三、提升品质,推动“品牌化”商品开发

  一是高标准设计研发。通过引入创客团队、组建高规格的设计团队等方式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形成品种多样、品位高档的旅游商品。组建赤水云旅游创客中心,13个创客团队先后开发出桫椤妹、恐龙娃、“得意之笔”、景区纪念币等40余种创意潮品,2016年,销售收入3100余万元,其中,动感风光明信片已销售10000多套,被中外游客喻为“可以带走的赤水风光”。二是高起点塑造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地方企业对老字号、民俗旅游商品名牌开发和申报力度,加快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名优品牌的良好态势。目前,已注册桫龙虫茶、丹霞酒、竹王等368件旅游商品商标,金钗石斛、竹乡乌骨鸡、赤水晒醋先后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品牌,旅游商品附加值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红赤水”和“新锦公司”荣获贵州省名牌产品;“桫椤妹”、“永斛源”、“四洞山泉”等11件旅游商品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三是高层次聚合人才。将旅游商品研发人才纳入赤水市人才工作规划,引进工艺美术、营销学等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进一步充实旅游商品开发人才。挂牌成立竹产业院士工作站、石斛产业院士工作站,引进电子产品、竹木产品制造等高端技术人才30名;邀请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到该市开展竹、石斛产品研发培训10次,参训人员达7000人次;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美工、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次;已累计培育40余人次工艺大师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荣获“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一等奖10人次。

  

 

 

 

  赤水虫茶产品

  四、创新模式,构建“多元化”市场营销

  一是定销化经营。紧扣市场形势,保留利于旅游商品开发、经营的关键环节,通过以销定产、授权生产等形式,着力提升企业在一线市场的竞争优势。目前,新锦、竹韵等竹木加工企业实现向北京、重庆、新疆等省会城市定向销售旅游产品,2016年,产值突破5500万元;打造6个旅游商品购物体验中心,向游客定向销售800余种商品,让游客深刻感受到“游在赤水·购遍贵州”。二是连锁化经营。通过统一店面装修、产品种类、服务标准,构建“一条龙”的采购配送、企业识别、信息管理和销售经营体系,形成以小商品带动大产业的现代化商品销售格局。目前,红赤水生态食品开发公司已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开设特色产品专卖店5家,腊肉、竹笋、腐乳等特色产品远销美国等海外市场,2016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三是定制化经营。根据游客个性化需求,通过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陶艺、泥塑、竹雕、酿造等方式,进行旅游产品定制化营销。开发手工皂、泥塑、竹编、肖像纪念币等30余种手工制作产品,极大创新了营销渠道、提升营销效率;投入500万元打造“贵州酱酒汇”,汇集200余款白酒产品,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肖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