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脱贫大决战:贵州大扶贫系列报道之十九

2017-12-11 17:23 来源:中国网

  贵州省赤水市:“九不”增“九感”率先打赢脱贫攻坚仗

 

  赤水市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大会
 

  2014年,遵义市下辖县级市——赤水被列入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来,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严格“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推进“九不”增“九感”,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新路。目前,该市共投入各类资金388亿元助推脱贫攻坚,6个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32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495户2412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6%降至目前的1.95%,作为2017年贵州省唯一一个迎接国务院第三方评估的县,率先打响“脱贫”硬仗并顺利通过验收。
 

  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中)在元厚镇开院坝会宣传扶贫政策

 

  一、坚持识贫不漏一人,增强群众认同感
 

  一是精准识别。探索出“一访、二看、三算、四评”(访对象不遗漏,看有无房粮、劳动力强不强和有无读书郎,算收入账、支出账、脱贫账,小组推荐、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精准识别贫困机制,建立扶贫大数据库,做到该进一户不漏、不该进一户不进。在2014年识别出10332户2.8万人的基础上,通过两年动态核查管理,清查出不符合建档立卡对象3784户7580人,对符合建档立卡对象新纳入管理3461户8324人,真正保障扶贫对象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二是严格把关。重点把控对象申请、群众评议、乡镇审查、县级复核等关键环节,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评议全过程。深入开展遍访、回访和“四必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必访、有意见户必访、收入困难户必访、低保户必访)活动,坚决将“四有人员”(有车、有房、有财政供养人员、有工商注册执照)和不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经公示后移除系统,确保建档立卡对象过程规范、群众认可。

  三是因人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因病致贫1643户4523人,因学致贫399户1550人,因灾致贫62户222人,因残致贫1181户3038人,缺土地、技术、资金致贫2752户9477人,缺劳力致贫1603户2965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631户1805人,交通条件落后致贫829户2837人,采取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扶持力度、易地扶贫搬迁、推进教育医疗帮扶等措施,靶向治疗、因户施策,挂图作战、倒排进度,建立台账、逐项销号。
 

  大雪纷飞,赤水市帮扶干部为贫困户送去御寒衣被  

 

  二、坚持帮扶不漏一方,增强扶贫的责任感
 

  一是党政抓统筹。落实好“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责任制,建立县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双组长领导机构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挥部,乡级成立15个县级领导牵头的一线指挥部,村级成立90个前沿指挥所,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清单,划定工作纪律红线,对督查中发现的民生监督案件和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立即纠正问责。

  二是干部齐上阵。发挥市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四支队伍”示范带头作用,由53名县级领导、51个挂帮部门包干贫困村,2876名市乡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下派35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选派44名第一书记和280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深入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实现51个贫困村全覆盖,挂帮干部每月至少有4天在村组,2017年基本实现工作在基层、吃住在基层,实行不脱贫不脱钩。

  三是社会广聚力。深入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引进市场主体195个参与扶贫,带动贫困群众8946户26059人稳定增收;倡导社会各界捐赠款项约4000余万元,全部投入村集体经济。2014年以来,企业帮扶资金约1.4亿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200余个。上海市普陀区对口帮扶赤水市援建(捐赠)项目27个,累计投入1862万元,帮助破解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召开脱贫攻坚调度会
 

     三、坚持政策不漏一项,增强群众的满意感
 

  一是强化政策落地。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1+10”文件精神,坚持“1+10”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推行“1+X”(对贫困户实施多项政策保障)制度,统筹部门力量,整合专项扶贫、以工代赈、“一事一议”、农村危旧房改造、通村公路建设、安全人饮、文教卫等政策资源,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二是注重政策创新。因地制宜出台《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落地的十二条意见》《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指导意见》《建立“三定”机制推动党建脱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残疾人同步小康就业创业行动实施方案》《景区林地土地资源入股分红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为发展壮大竹、石斛、乌骨鸡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狠抓政策完善。明确易地扶贫搬迁“一户至少保障一人以上就业”;制定农村危旧房屋整治甄别标准,对房屋确达一级危房无法修复的非贫困户补助3.5万元或帮助修建60平方米以内安全住房等;明确五保老人100%集中供养,部分“边缘户”也纳入集中供养范围,对空巢老人实施“社会代养”,乡镇敬老院按管理人员与五保对象不低于1:10比例配置管理服务人员。
  



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杨月平(左二)到扶贫户家中走访慰问
 

  四、坚持产业不漏一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农业扶贫促增收。以“十百千万”(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3万亩生态鱼)为重点,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127”(村集体经济收益10%用作项目管理费、20%留作村级积累、70%贫困户分红)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发展金钗石斛7.9万亩、商品竹林100万亩,年出栏乌骨鸡710万羽,生态鱼养殖1.1万亩。2016年,20万竹农(含2万余人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石斛产业覆盖贫困人口1058户3893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乌骨鸡产业覆盖贫困人口4560户1.4万余人,人均年收入420元;生态鱼产业覆盖贫困人口660户2109人,人均年收入340元。

  二是工业扶贫带就业。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引进富林电子、金睿财富等企业,带动3000余人实现就业脱贫、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2017年1—7月新增就业岗位6000余个。同时,投入1.2亿元建成“云上赤水”电商综合平台,建成103个农村淘宝和农村电商综合平台推进“赤货出山”,带动4000余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上。

  三是旅游扶贫推致富。推进“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建设,大力布局旅游新老六要素消费业态,推动工旅、农旅、文旅、城旅、康旅深度融合,有效带动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近三年来,累计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7.89亿元,建成示范乡村旅游点15个、农业观光园12个,10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7万人,共带动贫困人口4000余户900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赤水市干部群众参与通村通组公路硬化
 

  五、坚持基础不漏一处,增强群众的共享感
 

  一是组组通路。大力实施“2666”(实施200公里通组通寨路硬化、6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新建600公里小康路、升级改造600公里毛坯路)和“2111”(启动200公里国省干线和县乡道改造;实施1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新建1000公里产业路、完善1000公里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工程,打通制约农村发展瓶颈,推进交通先行“脱贫”。近三年来,累计投入38.1亿元完成新(改、扩)建和硬化通村公路3072公里,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49 条,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

  二是村村通讯。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共投入4.25亿元新建3G/4G基站515个、无线宽带发射基站455个,光缆线路累计新增7658公里,4G基站总规模累计920个(含2G、3G、4G基站),乡镇光纤到户覆盖家庭11.1976万户,完成2万户乡镇光纤入户,农村宽带接入能力4M用户覆盖比例达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100%。

  三是家家通水电。近三年来,累计投入2.19亿元建成重点水库2个和“五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19处,解决14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投入2.88亿元实施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51个贫困村供电质量得到保障,全面消除“无电户”。
 



  
  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廷娟(右二)入户回访扶贫户

 

  六、坚持住房不漏一宅,增强群众的安居感
 

  一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对跨乡镇安置“双向包保”,全面落实就学、医疗等保障措施,盘活农村“三块地”资源,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零顾虑”搬出、“零负债”入住、“零距离”融入。近三年来,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963户16424人(贫困户2528户12849人),城镇安置比例达94.2%,对城区安置贫困家庭最多给予每户6.5万元的购房和装修补助,让搬迁群众“多搬快搬”“拎包入住”。

  二是农村危旧房屋整治。以“七改一增两治理工程”(改厕、厨、圈、水、电、路、房,增绿,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采取农村危旧房屋就地改建和就近修建方式,把“最危险的房屋、最困难的群众”房屋进行改造,对贫困户住房实施免费改造、修建。近三年来,累计投入7.5亿元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危旧房整治,累计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7370户,占全市70614户农村人口的38.8%。

  三是农村环境质量提升。通过实施绿化、净化、硬化、亮化、气化、文化、便民化、安全化、网络化、产业化工程,将农村房屋、环境与自然整体包装、深度融合。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近50亿元,建成精品型村庄82个、提升型村庄160个和普及型村庄235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80个,建成生态湿地3个;投入2.5亿元实施土地整治和地灾害治理,打造景观林4.5万亩;投入4.5亿元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3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18个和垃圾压缩站14个并投用,实现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城乡全覆盖。
 

  赤水市旺隆镇富顺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富源小区搬迁群领到新房钥匙

 

  七、坚持兜底不漏一个,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一是困有所济。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达100 %,及时兑现60岁以上贫困人口待遇,投资1.26亿元建成乡镇敬老院14个,完成五保供养836人,对8622名“两无”人员实施政策兜底保障全覆盖。针对收入不稳定的边缘户,开发保洁员、护林员、监督员、护理员、水管员岗位1910个,实现特殊困难家庭帮扶零遗漏、管理零缺位、生活零顾虑、脱贫零掉队。

  二是学有所助。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建立“从小到大”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落实普高、中职“两助三免(补)”和高校“两助一免(补)”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近三年来,累计投入21.2亿元新(改)建薄弱学校83所,建成教育园区、职教园区和特殊教育学校,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22亿元,资助学生14.03万人次,对238名辍学学生(含贫困学生55名)全面落实保学措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获得贵州省评估得分第一。

  三是病有所医。建立以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保险和医疗扶助为补充的“五重医疗保障”体系,实施远程诊疗和医疗机构托管指导制度。投入2.3亿元新(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20家,市人民医院成为北京301医院首个县级远程诊疗医院。2016年起免费救助贫困人口981人次,减免近320万元,实施贫困群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有效防止脱贫群众因病返贫。目前,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96%,贫困户参保率100%,报销比例达91%以上。
 

  赤水市葫市镇高竹五组召开脱贫攻坚群众会
 

  八、坚持扶志不漏一员,增强群众的正义感
 

  一是转群众观念。大力开展扶贫政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把强农惠农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邀请专家和致富能手与贫困户互联、互帮、互带,开展“小手拉大手”校园宣传活动,坚决摒弃“懒就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等靠要思想,逐步形成“以勤劳务实为荣,以等靠要为耻”的新风尚。

  二是改生活习惯。组织广大干部全方位、无死角服务群众,强化示范带动,帮助行动不便的群众整理内务、美化庭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村规民约,让广大群众逐步改掉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杜绝因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引发重病、大病、慢性病。

  三是正社会风气。坚持用正面典型激扬士气,深入挖掘在脱贫攻坚中干部真帮实扶和群众自力更生的典型,激发脱贫攻坚热情。坚持用反面典型痛击邪气,针对群众不同程度存在的“两隐”(隐瞒收入、隐瞒住房)、“两争”(争当贫困户、争要扶贫政策)现象,采取“地毯式”排查、“促膝式”调解、“公益式”服务、“院坝式”普法等手段,大力治理脱贫乱象,共计训诫352人、治安拘留50人、刑事拘留4人。
 

  石斛花丰收笑开颜,大扶贫路上结硕果
 

  九、坚持退出不错一户,增强群众的认可感
 

  一是全面核查审定。对照“七个不准退出”(收入未达标、未实现不愁吃不愁穿,饮水安全未保障,未保障义务教育,未保障基本医疗,未保障住房安全,当年因灾因病等返贫当,未落实1项以上帮扶措施)要求,对2014年、2015年退出的贫困户全面开展遍访和“回头看”,对稳定脱贫进行认真复核、精准审查,把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的贫困户纳入建档立卡系统返贫管理,共清理出返贫对象62户201人。

  二是精准退出标准。县、乡(镇)、村按照当年脱贫标准,对拟退出贫困户进行逐户核查评估,对符合脱贫标准的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实施退出,并实现“五个吻合”(国办系统数据、墙上贫困户收入算账确认公示牌、连心袋、登记卡、帮扶成效),让老百姓“清楚算账、明白脱贫”。

  三是严格退出程序。按照精准扶贫退出“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将退出情况在镇、村公示,通过开群众会对拟退出贫困户进行反复比对,并在县公告)要求,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通过村民组提名、干部入户核、村委会评议、乡镇审核、县(市)核查的程序,各级公示公告,做到脱贫对象户户认可、人人清楚。(赤水市委办安义泽)(照片由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