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中国企业正在全世界树立新标杆”埃及、奥地利、德国访问纪行

2017-08-14 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正在全世界树立新标杆”(出访归来)
——埃及、奥地利、德国访问纪行
人民日报社代表团
  “尼罗河边,有了新地标!”
 
  174.8米高,比著名的胡夫金字塔还高近30米;间距910米,横跨宽阔的尼罗河两岸……在埃及的贝尼苏韦夫省,被当地人视为新地标的,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建造的两座输电塔。
 
  7月下旬,人民日报社代表团在埃及、奥地利、德国访问时,随处可见中国企业的影响力。从非洲北端到欧洲中心,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让各个国家看到中国质量、感受中国速度、赞叹中国标准。
 
  去年12月6日,奥地利格拉兹市。一辆18米长、装载超级电容的绿色大巴,在蒙蒙小雨中行驶,与茵茵绿草相映成趣。当天,这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格拉兹市定制的储能式现代无轨电车,首次在测试线路上开跑,不需要“大辫子”,一次快速充电即可跑完全程。
 
  中车株机(欧洲)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强还向我们介绍,株机公司在2016年柏林展上实物展出的“蓝色炫彩机车”,是全球第一台超级电容+蓄电池的混合动力调车机车。这种具备自主产权、精细制造的高性价比产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
 
  埃及开罗的新开罗区,有一片花木掩映的小别墅,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埃及500千伏输电工程项目组的办公楼就在这里。一层大厅里,放着一个电网规划沙盘。2016年1月,中埃两国元首共同见证,这一中埃产能合作首个项目成功签约。当时,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就是用这个沙盘向两国领导人进行介绍的。
 
  现在,这样的沙盘正在变成埃及的现实。“400米间隔起一座高塔,塔高70米,平均用时不到7天。”项目经理蔡永平说。按照这样的速度,这条总长1285公里的输电线路,只要一年就能贯通。而按照当地电建公司施工水平,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
 
  “我们最大的优势,一是前期的规划,二是施工的流程。”蔡永平说。在施工现场,工人穿戴整齐,头戴安全帽,在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打地基、建高塔。而无人机在高塔间穿梭的场景,更引来很多埃及人围观。这样的施工现场,让人看到中国企业的高标准、高水平。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更多发挥综合优势,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由单一的产品输出到“产品+服务+技术+投资”的系统方案输出,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重提升。
 
  在德国,长期在上海生活的小伙子托马斯·德克森很有名,他有个中文名叫“阿福”。去年杭州G20峰会前,阿福进行了一次“无现金沪杭一日游”,从出门打车到街边小馆吃饭,都用智能手机付费。今年G20峰会在德国汉堡开,他给德国总理默克尔写了一封公开信,“德国人是时候该向中国人学点什么了——比如,他们正在打造的无现金社会”。
 
  而现在,中国的支付宝,在欧洲有了越来越高的“能见度”。很多商店的收款台都能看到支付宝的标志,目前支付宝在欧洲已经接入了两万多家商户。德国的慕尼黑机场、柏林泰戈尔机场,在蓝联退税柜台,还可以用支付宝实时退税,这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手机实时到账的退税方式。
 
  “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产业,正在成为整体对外进行技术和模式分享的产业。在走出去上,蚂蚁金服代表了一种新模式——出海造船,即将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开放分享。”蚂蚁金服集团CEO井贤栋如此说。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融入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如何克服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
 
  “高温、多雨的天气都不是问题。”国家电网埃及分公司总经理刘光辉说。在他看来,更难的是协调工作。电网建设用地、入网衔接等,都需要与当地电力部门接触,但因为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沟通成本比较高”。相比起来,一些国外企业在当地已深耕多年,公司的国际化、雇员的属地化,都已相当成熟。
 
  陈强则认为,西方世界的准入标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跨越的门槛。在此之前,相关市场一直是欧美轨道交通巨头的“势力范围”。中国企业要突破这样的市场壁垒,需要遵守乃至超越当地的质量与技术标准,在构建本地化采购、制造和销售网络,开展技术和人才开发合作等方面努力。“中国制造的机车能打入欧洲市场,本身就意味着接受了更严苛的考量,有更过硬的质量。”陈强说。
 
  在德国,中国企业也面临一些成见。今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完成了164笔交易,其中在德收购或参股了37家企业,投资额高达97亿欧元,是去年的近20倍。这让一些德国人认为,中国觊觎德国的技术与人才,还可能造成失业。
 
  然而,翻开德国报纸,就能发现不同的声音。德国《商报》专栏作家马克·菲尔写道,中国企业接管的常常是破产或濒临破产的德国企业,不仅给企业本身,也给企业员工带来了有希望的未来。根据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项研究,中国投资人往往最能确保德国企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人们担心的转移技术、大肆裁员。
 
  如今,走出去的企业正成为中国递上的一张名片,让世界认识一个充满信心、充满活力的中国。
 
  奥地利《维也纳日报》前段时间刚推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共享单车的整版报道。“‘16+1’让中东欧与中国联系更加紧密,奥地利也希望与‘一带一路’对接。”该报副总编辑托马斯·塞菲特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势头整体看好,欧洲国家应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而中国企业在埃及修建的电塔,也扭转了当地人认为“中国制造”价廉质低的印象,成为样板工程。“埃及希望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说,“这将是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对话。”
 
  “中国企业正在全世界树立新标杆。”对于未来,刘光辉信心满满。这样的标杆,也将把精彩的中国故事,讲述给更多地方、更多人们。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4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