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要“谋定而后动”
本报记者 王俊岭
不久前,审计署集中公布了20家中央企业2015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其中暴露出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领域存在进展缓慢、投资亏损等问题。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因在海外投资并购造成的负债率上升,亦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开放与成熟,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兴业并加速自身国际化发展已成为趋势。正因如此,中企出海才更应该避免贪多求快、急躁冒进,应科学分析、审慎决策、“谋定而后动”。
出海过急风险有三
赴海外投资并购,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谋求国际化发展的一大热点趋势。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从审计的反馈中不难看出,企业快速出海过程中积累的风险亦不容忽视。例如,2007年至2011年,中化集团投资的4个境外项目因对形势判断失误等因素累计损失了36.21亿元。再例如,上海宝钢资源有限公司出资4.06亿美元参与建设的某境外铁矿项目,由于未按计划投产,影响了企业效益。
分析人士指出,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因为基础工作不到位,对并购项目没有进行充分谋划与论证,引发了不少风险。具体来看,出海过快过急引发的风险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估值不当带来高溢价风险,二是前期考察不足带来政府审查风险,三是“水土不服”造成的企业融合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并购本身是好事。它可以让企业有机会补齐自身短板、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不过,如果企业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在对并购标的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就实施收购,不仅有损议价能力、抬升收购成本,而且会影响收购成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文澜特聘教授孔东民对本报记者说。
找准时机有的放矢
找准靶心再放箭,功夫不负有心人。对于准备出海的企业而言,做好提前谋划非常重要,而“谋”的水平则既体现于怎样选择收购标的,又体现于如何把握收购时机。
在此方面,中国台湾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日本夏普公司的“联姻”显然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据了解,日本夏普公司长期在液晶显示、净离子群等领域拥有强大技术优势,然而由于近年来在投资方向、创新活力、商业运作等方面乏善可陈,优势尽失。对此,富士康经过充分调研后敏锐地发现,自身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成本管控及优化整个垂直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恰好可以与处于低谷的夏普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因此便积极寻求与夏普“联姻”并对其进行注资。经过双方不懈的努力与磨合之后,夏普强势回归中国市场并在不久前“6·18电商节”一举夺得大屏电视销售冠军,富士康也借此形成了一个“日本并购、大陆设厂、本地化供货、全球化移植”的共赢新模式。
“与富士康收购日本夏普类似,联想集团收购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个人计算机业务、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等,都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的成功案例。这些成功的收购可谓有的放矢,不仅大大提升了中企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与全球竞争力,而且促进了被收购企业的发展。”孔东民说。
做足功课顺势而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此前表态称,有关部门将积极支持国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此,专家指出,当前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既是大趋势,又有充足的政策支持,因此相关企业应努力做到详细谋划、顺势而为。
那么,中企出海如何做到“谋定而后动”?孔东民指出,中国企业在出海之前需要在三方面做足功课:首先,深入开展调研,充分了解行业并购的相关历史,分析他人的成败得失;其次,谨慎做好预案,详细规划并购涉及的投资、程序、法律等问题,避免收购对企业现金流造成过大压力;最后,提升管理能力,积极做好海内外员工的文化融合,降低管理磨合成本。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系教授王丛认为,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冷静思考海外并购的动机和效果,并考虑到并购面临的客观难题,以最有利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他建议,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中企可以先寻求体量小者,同时注重与海外当地私募基金合作。此外,中企出海也可以尝试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合营组建第三方公司、在当地设厂等。
“中国企业积极稳妥走向海外,从微观上看,有利于加速国内企业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宏观上看,则将为整个中国经济注入更强的活力,从而实现更加开放的发展。”孔东民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08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