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红土地 攻难关——革命老区江西脱贫攻坚再发力

2017-07-07 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红土地 攻难关(打赢脱贫攻坚战)
——革命老区江西脱贫攻坚再发力
本报记者 魏本貌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经过几年精准扶贫的不懈努力,江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342万下降至113万,贫困发生率由9.7%降至3.3%。江西提出,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脱贫实效和质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面对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地区和人口,江西脱贫攻坚再发力,坚决打赢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群众脱贫跟着组织走
 
  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扎实完善精准扶贫的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
 
  “现在村里脱贫攻坚进展如何?分管领导来说说。”在实地查看了村容村貌、农田水利设施等脱贫项目进展后,在安福县洲湖镇中洲村村委会,县委书记贺利华突然发问。
 
  驻村扶贫的镇干部王智勇应声而起:“目前正在将贫困户资料录入国务院扶贫办和江西省扶贫办系统。”
 
  “知道时间节点吗?”
 
  “知道。一定严格按照11日、14日、23日这三个时间节点。”
 
  坐在办公室搞脱贫攻坚,只能是夸夸其谈。安福县坚决对纸上谈兵现象说“不”。县乡村三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严格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现场、实地了解,掌握了大量贫困户和贫困村组的第一手材料。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江西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的工作机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工作,构建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县级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书记和县市区长是第一责任人。江西省委明确要求贫困县党政正职在贫困县脱贫攻坚期间不得调整岗位。江西还全面推行乡镇领导干部包片、乡镇干部包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驻村、结对帮扶干部包户工作,扎实完善精准扶贫的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
 
  今年2月,经过第三方严格考核评估,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这是向长眠在井冈山红土地上4.8万余名革命烈士的最好告慰,是向老区群众兑现的庄严承诺。
 
  一列火车一个头,群众跟着组织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介绍说,井冈山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引领贫困群众像当年祖辈先辈投身革命那样,投入到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
 
  “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组干部”,刘洪表示,同时井冈山积极帮助村级党组织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党员“先走”带“后走”,带着群众“一起走”。
 
  现金收入多些来路
 
  推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开拓扶贫产业销路,一年安排近10万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
 
  “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上班时间又自由,也不用担心照顾不到家里孩子。”贫困户黄茂娣一边编织着藤椅,一边满面笑容地说。
 
  黄茂娣上班的地方是“扶贫车间”,就在自家门口——大余县新城镇店孜里村。“扶贫车间”里的工友们,也大多是本村的扶贫对象。
 
  针对贫困户普遍缺乏一技之长、文化水平较低、难以远离家乡,又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情况,大余县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引导县内服装制衣、仿藤家具、假发生产、塑料花制作、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乡镇组织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就业务工。目前,大余县建立就业“扶贫车间”83个,吸纳贫困户760多人,务工收入每日60元至100元。
 
  鼓励贫困县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引导就业,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去年江西安排近10万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
 
  实现可持续脱贫,贫困人口要有就业,扶贫产业得有销路,现金收入多些来路。
 
  装箱,搬运,登记……于都县罗坳镇下坪村电商服务点里热热闹闹,村民们忙着把包装好的土特产搬上电商服务车。
 
  以往,村民们天不亮就要去田里,装好满满一担辛苦种植的蔬菜,马不停蹄挑往街上或城里,等待顾客挑选。
 
  “自从电商车来到村里,农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了。”贫困户张振喜高兴地说,“现在家门口就能卖菜,还是坐等收钱。”
 
  于都县工业园内,1万余平方米闲置厂房变身电商孵化基地,免费提供场地、信息、培训等,吸引了阿里巴巴、京东、“农村e邮”等知名电商入驻。于都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电商孵化基地和各乡镇举办电商培训班,让贫困人口接受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电商知识实现创业就业。电商扶贫已在江西全省范围内铺开,并进行了系统的制度设计。
 
  “从来没有想过,太阳光也可以帮助我增加收入。”瑞金市瑞林镇元田村贫困户谢光增,看着“蓝板板”发电度数不断上升,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妻子有精神障碍,两个儿子在读书,谢光增家庭十分贫困。谢光增和其他几个贫困户,组合申请到5千瓦光伏发电脱贫项目。“靠太阳光每年就可增收1000多元。”
 
  集中优势强攻深度贫困
 
  搬迁扶贫、健康扶贫,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家具齐全、水电配套,近50平方米的保障房,被收拾得干净整洁。贫困户卢新勤温馨的新家,就在寻乌县吉潭镇圩镇集中安置房“铭恩楼”内。
 
  “以前家在上车村担水坑小组,山里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全家人住土坯房。”妻子吴洪右手脚残疾使不上劲,体力活根本干不了。两位老人、一个6岁孩子,家里五口人全靠丈夫卢新勤。卢新勤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收入每天120元左右,只够维持家里生活。“自己想建房子,实在没有钱。”
 
  当地政府选择圩镇最好的位置,为卢新勤等困难家庭建起安置房,请他们从深山土坯房里移民搬迁,直接“拎包入住”进框架结构新房。除了卢新勤,家里4口人享受低保兜底政策,目前每人每月305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真得感谢共产党!”吴洪右说。
 
  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赣州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重点。
 
  赣州市在已有“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基础上,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筑起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负医疗费用降至10%以内,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赣州市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市委书记李炳军表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深度贫困这一坚中之坚,进一步落实好健康扶贫政策,加强扶贫开发与低保两项制度的衔接,抓紧研究解决提高重病恶病救助力度。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