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浇地”改为“浇作物”2.9亿亩耕地用水少效益高

2017-03-30 06: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浇地”改为“浇作物”
2.9亿亩耕地用水少效益高(春耕生产一线)
 
  本报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赵永平)又是一年春耕忙。刚刚浇完150亩麦田,河北省固安县相公庄村种粮大户宁国江却一身轻松。“过去靠土垄沟,春浇一水要半个月。现在浇地用上‘新武器’,动动鼠标、刷下电卡,三四天搞定。”宁国江所说的“新武器”,是喷灌机和智能机井房。“和以往大水漫灌不同,如今水肥一体化,用水节约了2/3,用肥省了一半,亩产照样上千斤!”他说。
 
  目前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超过4亿亩,其中2.9亿亩实现了高效节水,今年将再新增2000万亩高效节水面积。告别传统大水漫灌,由“浇地”转向“浇作物”,高效节水加快由经济作物向大田作物推广,农业生产方式正因水而变。
 
  因地制宜抓节水。东北地区推进节水增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西北地区合理控制灌溉规模,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华北压采地下水,发展低压管灌、喷灌和水肥一体化;南方地区以渠道防渗为主,推广节水技术。
 
  管理措施促节水。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这个“牛鼻子”,统筹推进管护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各地明晰农业水权,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种什么作物用多少水,超过定额用水加价。
 
  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先进灌溉技术、农艺节水等措施五指成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明显。
 
  用水少了,效益高了。算增产账,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全国可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40万吨。算节本账,与传统灌溉相比,高效节水亩均可减少用工2个工日,水肥一体化能节省25%左右的化肥用量。
 
  浪费少了,生态好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国去年新增节水能力22.9亿立方米,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在保障农业灌溉需求的同时,还保证了生态用水。
 
  科技强了,后劲足了。高效节水灌溉配套农机、农艺等措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技术集成和农业结构调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国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到2020年基本完成434处大型灌区和2157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届时,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至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30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