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昔日长征地 今朝展新颜

2016-10-21 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昔日长征地 今朝展新颜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雕像。

  广东仁化发展新貌。

  湖南通道少数民族少女载歌载舞。

  甘肃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前游人络绎不绝。

 

  80年前,气壮山河的红军长征在沿途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80年峥嵘岁月,党和国家未曾忘记,要让曾经支持过红军长征的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如今的红军长征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今天,老区人民又开启了新长征,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力攻坚。抚今追昔,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编 者

 

  江西于都

  “五道保障线”惠民生

  江西于都,地处赣南腹地。1934年,中央红军8.6万余人在这里集结出发开始长征。

  近年来,于都县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等一系列政策东风,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毗邻贡江新区的是面积10.4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目前,在这里落户的企业已有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有82家。

  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一度成为许多企业不到这里投资的拦路虎。为此,当地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赣龙铁路复线、宁安高速、于都大道、323国道绕城改线、于都火车站扩能改造等项目激活了于都加快发展、惠民利民的交通大动脉。

  为了帮助群众甩开“包袱”,于都县抓住国家卫计委对口支援的契机,构筑了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补偿、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健康暖心救助“五道保障线”。经过“五道保障线”后,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对象就医报销比例可达到95%以上。

  (本报记者 任江华)

 

  贵州遵义

  特色产业助力脱贫

  81年前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今天,带着扶贫攻坚与转型发展的重任,遵义再次开启“新长征”。

  遵义市的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在15个县区中有9个县列入武陵山和乌蒙山片区,4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凭着“不让一个山头‘秃顶’、不让一户农户‘漏网’、不让一个干部‘打盹’”的“三不让”精神,遵义已实现了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的目标。

  按照“推动绿色发展”的新主题,遵义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带,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形成了道真药业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区、务川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等一批贫困县特色产业园区;全市投产中药材176万亩,茶园145万亩,辣椒200万亩,畜牧业年产值超过150亿元。

  “十二五”以来,遵义按照省定标准完成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1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贫困人口数量减少106.65万人,下降了65.6%,贫困发生率从24.3%降到8.3%。

  (本报记者 郝迎灿)

 

  四川通江

  乡村旅游铺就致富路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川,建立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党政军首脑机关均诞生于通江境内。

  “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代代相传,至今鼓舞着通江人民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省通江县县长王军说。

  通江生态环境好,红色文化浓,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在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满眼都是葡萄架,就像走进了葡萄庄园。

  2014年,村里规划“巴山新居”,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鹦鸽嘴村距县城8公里,新村建好后,来旅游的人渐渐多起来,该村村民闫玉华抓住商机,开起了农家乐,加上葡萄采摘,一年收入八九万元。

  如今,鹦鸽嘴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田园果村”,是产村相融、产旅结合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鹦鸽嘴村采取业主带动的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整村流转+农民入社+劳务反包+按股分红”模式,发展葡萄产业2100亩,组建乡村旅游服务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辐射带动500余人从事乡村旅游业,2015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 

  (本报记者 王明峰)

 

  甘肃会宁

  “三张牌”催生大变化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会宁与全国同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几十载栉风沐雨,革命老区勾勒着扶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几十载砥砺前行,会师圣地演绎着同奔小康的美丽蜕变。

  走进会宁,记者看到,这样一个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地方,已经发生了巨变:陡坡地修成了平整的梯田,中药材产业方兴未艾,瓜果蔬菜生机勃勃,养殖场内牛羊满圈,危旧房改造成了亮闪闪的砖瓦房,尘土飞扬的乡村小道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自来水通了,汽车、智能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村文化活动室内,村民吹拉弹唱自得其乐,围观的村民们喜笑颜开……

  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确立了打“红色牌”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兴水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和谐建县方略,争取实施了机整梯田、退耕还林、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报记者 曹树林)

 

  陕西吴起

  绿了山坡暖了心窝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就这样在吴起落了地,开了花。如今,让吴起人最骄傲的就是他们的退耕还林。

  上世纪90年代,吴起县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从1998年起,吴起超前实施封山禁牧,一次性淘汰散牧土种山羊23.8万只,首开了全国封山禁牧的先河;次年又一次性退耕25度以上坡耕地155万亩,红色热土上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绿色革命”。

  这场“革命”已经进行了18年。深秋,汽车盘旋在山间公路上,目之所及,层林尽染,仿佛穿梭在秦岭中。截至目前,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达244.79万亩。

  生态要保护,老百姓的日子更要过好。据统计,2015年底,全县3369户9979名贫困人口年均收入达到3950元,超过2950元省定贫困县标准,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

  (本报记者 张丹华)

 

  福建长汀

  谋求“生态美百姓富”

  “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82年前久久回荡的悲怆山歌述说着红色历史。如今,红色长汀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做足“绿”文章。

  1985年的遥感数据表明,全县146.2万亩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不少地方“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治理水土流失,既要让老百姓“放下斧头”,又要“扛起锄头”。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全县森林面积由275万亩提高到3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9.8%。然而,绿起来的长汀仍不满足。近年来,长汀力求两个转变:从造林向造景转变、从砍树到生态利用转变。

  如今,长汀正加速打造速生丰产林、丰产毛竹林、生态油茶园、林下经济示范、优良种苗繁育等“五大基地”,谋求“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

  绿起来带动富起来。今年上半年,长汀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50.71万亩,惠及农户19975户,实现产值10.1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8%、10.6%和12%。

  (本报记者 钟自炜)

 

  云南中甸

  “变身”美丽香格里拉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内如织游客的神情庄重而肃穆,仿佛被这首歌曲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1936年,红军二、六军团从东起丽江市石鼓镇,西至巨甸镇的7个渡口渡江。

  80年前,这里是苍凉的中甸;80年后,这里转身成为旅游胜地香格里拉。而重温长征历史,成为游览香格里拉不可或缺的选项。

  如今,香格里拉像欢迎当年红军一样,展开双臂迎接游客。

  游客17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0亿元,这是迪庆2015年旅游业交出的亮丽数据。而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贫困的藏区家庭沉甸甸的收入。

  今天,脱贫成为迪庆州的头号民生工程。“迪庆州脱贫压力不小,但我们有信心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的既定目标!”迪庆州委书记顾琨说。

  (本报记者 杨文明)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1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