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速度创纪录 品质国际化 敦煌“冲刺”文博会

2016-09-09 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速度创纪录 品质国际化
敦煌“冲刺”文博会
本报记者 史鹏飞 吴 姗
 

 
 朱红色斗拱,汉白玉浮雕,反弹琵琶的飞天。8月30日,一座极具汉唐风韵和丝路雄风的“中华门”建筑——敦煌机场扩建T3航站楼,投入试运行。
 
  焕然一新的敦煌机场,古雅大气的国际会展中心,宽阔便捷的主干道,林木成荫的大绿地……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敦煌文博会”)将在敦煌盛大开幕。这是全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以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国际盛会。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表示,筹备工作就像一次百米赛跑,现在已经跑过了90米,剩下这一段最为考验我们的毅力!要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盯住最末梢的部位、最微小的环节,把工作做完美。
 
  文博会进入倒计时。一座既古老又现代、既中国风又国际范儿的敦煌城,盛装以待。
 
  
 
  “速度奇迹”持续上演
 
  8月20日,敦煌文博会三大主场馆——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和敦煌国际酒店,在鸣沙山下如期告竣并正式交付使用;
 
  8月30日,已于7月竣工的彰显汉风唐韵的敦煌机场扩建工程,开门迎宾;
 
  目前,鸣沙山景观大道、敦煌文博会嘉宾出行道路等5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主会场的展览区和会议中心布置工作进展顺利,确保9月10日前完成……
 
  这样的“敦煌速度”,堪称奇迹。
 
  提速4倍!敦煌机场扩建工程综合办公室主任张同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类似工程施工时间一般要两年。但因为会期紧,工期压减至半年,我们必须提速4倍。”开工以来,中铁建工近千名建设者,通过并联设计、科学调度和技术创新,仅一周时间完成工地临设,20天完成盐渍土换填和独立基础,52天实现钢结构封顶,不断刷新“敦煌速度”。
 
  敦煌文博会主场馆等系列配套设施建设,同样创造速度奇迹。从去年11月甘肃获批举办敦煌文博会,到今年9月会议召开,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敦煌国际酒店、“又见敦煌”项目场馆等建设工作,都要在10个月完成。时间赶、气候差、任务重,挑战和压力贯穿场馆建设始终。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发挥工匠精神,不断创造奇迹。
 
  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确保工期。中国建筑敦煌大剧院项目总工李有建,对去年冬天的一幕情景印象深刻。“当时,大剧院正在做桩基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在室外监督现场施工,零下20多度啊!凌晨2点我到现场查看时,年轻的土建施工员张水英还在工作,他牙齿的打颤声都能听到。”
 
  积极创新,升级质量,提高效率。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西北分公司总工王志中介绍,仅敦煌大剧院在建项目,就使用行业十大新技术中的7大项22小项,创新应用自主技术7大项11小项。
 
  “不管项目建设怎么急难险重,我们都把质量和让百姓使用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落脚点。”中建八局敦煌项目指挥部书记孙仕玉告诉记者。
 
  “丝路风味”更加吸睛
 
  傍晚6点,敦煌沙洲市场“阿不代特色烤肉”店的烧烤炉子旺起来了,新一天的夜市忙碌又开始了。店主阿不代是新疆伊犁人,1989年来敦煌夜市打工,27年的敦煌生活让他成了地道的“老敦煌”。
 
  今年3月,为迎接文博会召开,敦煌启动市容市貌改善工程,沙洲市场的一些店铺随之升级改造,5月初刚恢复营业。
 
  阿不代告诉记者:“以前烧烤炉子架在室外,现在都搬到店里,并配上抽油烟机。虽然热了些,但顾客在店外吃得卫生,长远看将吸引更多游客。我们店家受益了。”
 
  美食是地方的特色名片。随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比例超过50%,敦煌更加注重严把各类餐饮行业健康卫生标准,为国内外游客营造良好餐饮条件。
 
  “刚开始是个体户拉小车搞餐饮,后来政府大力投资搞小店面。这一轮迎文博会整修,店面厨房从地面到墙顶都贴上了瓷砖,厨房设备换上不锈钢材质,实现了小城市高水准。到了会期旺季,游客们吃得更放心了。”夜市兰州胖姐砂锅店主王冬梅笑着说。
 
  这几年,敦煌按国际化标准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既保留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又向开放化、国际化旅游城市推进。
 
  过去整个夜市被划分为风味小吃、工艺品、“三炮台”茶座等经营区域,正常经营摊位400多个,游客量近2万人次。敦煌市市场管理局局长桑明表示,将结合文博会召开,把夜市中的风情区打造成万国博览园、丝路精品展示区,以文博会为纽带,展示一大批包括敦煌剪纸、彩塑、铜雕、刻章在内的文化精品。“小市场也是大窗口,是世界了解敦煌、敦煌瞭望世界的窗口。希望更多的中外宾客能喜欢我们的‘丝路风’”。
 
  “敦煌情缘”跨越中西
 
  夜幕降临,与沙洲夜市的热闹相比,鸣沙山边的舞者格外专注、宁静。
 
  32岁的敦煌人陈丽丽,是《又见敦煌》艺术团的助教兼演员。这个大型实景演出将作为献礼作品,在文博会上演出。“在舞台上打拼这么多年,我很珍惜参与文博会演出这个机会。”通过剧组招聘选拔,陈丽丽如愿加入演出团队。尽管家在本地,她坚持与外地演员同吃同住,几乎放弃了自己一切的休息时间。
 
  西北师大敦煌学院二年级中国画专业学生孟绮凡,是这次敦煌文博会的一名志愿者。几个月来,志愿者们把每周的空余时间都投入了培训。她说:“希望通过我们的付出,让中外嘉宾感受到飞天儿女的热情,来过敦煌,还想再来!”
 
  孟绮凡的同学Elena,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秋明州的女孩,痴迷于敦煌文化。2015年,Elena专门来敦煌学习绘画,并取了个中文名“海美凤”。
 
  海美凤说:“第一次来敦煌就有回家的感觉!希望通过这次文博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爱上敦煌,一起保护好敦煌。我们将为文博会做好志愿服务,让中外嘉宾们满意。”
 
  敦煌保护得越好,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越大,对中外研究者的价值越高。
 
  不久前,甘肃省将麦积山、炳灵寺、北石窟寺石窟的保护研究机构,整建制划入敦煌研究院,有利于打造甘肃石窟保护研究和管理利用的“航母”。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借敦煌文博会契机,敦煌研究院将努力与国际方面搭建更多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文物保护的合作。
 
  10天后,来自86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1500余位中外嘉宾将齐聚敦煌,共享一场跨越中西的国际文化盛宴。
 
  在这个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释放文化的魅力,让东西方牵手丝路,互联互通、互学互鉴。敦煌,准备好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9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