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故事:“三路”通到家门口
2014-11-10 10:3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40年前我是一个放羊娃,家就住在江苏省丰县境内,村前是从前黄河决口冲积的故道沙河,紧邻沛县边界。
说起那时的我,吃不饱穿不暖,上学没路走,走奇形怪状的路,那些羊肠小道都是老百姓的庄稼田,来回走的遍数多了也就成了路。遇到大雨大雪更是不得了,脚下一滑就掉进沟里,有一次掉进水里差点没上来,沾满浑身泥水赶路,到了学校师生几乎笑掉牙。后来上了高年级,来回要走数十里的路程,那时连个自行车也买不起。有一次我在假期放羊,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直下个不停,回家的路已面目全非,我赶着羊群在泥泞中挣扎两个小时,又冷又饿差点昏过去。那时的我多么希望家乡能有条好路呀!曾多次梦见家乡通了高速还通了铁路,而且位置就在我家的地头不远。
当兵四年,回到家乡不久就铺设了砂石路,好歹能买起个自行车,沿着砂石路去上班。尽管如此,村前村后还是因为道路窄,道路受雨水冲刷成了坑坑洼洼的沙石泥土路,不是人骑自行车,而是自行车倒骑人。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的粮食出不了村,送不上路,到粮管所必须用地板车拉,拉一次要跑几十里,回到家累的腰酸背痛。那时多么希望能修个水泥路啊!
也许是出于幻想,我预言将来一定能通高速和铁路。我在上班途中亲眼看到由于村前的道路窄,大车进不来,只有靠平板车倒运,一些农副产品只能在本地集市上销售,卖不上价,农民收入低。
也就在十年前,村里修了第一道水泥路,虽然大车进不来,起码农用三轮车和拖拉机可以在公路上行驶。为此,县镇里又在村里挖了排水沟,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我村上了黑木耳、大棚肉鸭、大棚土豆。那时候县里还开挖了丰沛运河,村里经济一下腾飞了,群众的干劲也足了。
村强民富,就在前几年,丰县大力发展城乡建设,环城路一下修到了村头,村也建设成了新农村,还通过了国家级生态村的验收,成了地地道道的生态旅游观光新农村。特别是最近几年,超常的发展简直让我难以置信,就在新农村建设不久,我村后靠田埂的高速路通车了,是徐州市通往济宁市的丰县段。而就在眼前,村头的铁路也修好了,是徐州市通往菏泽市的丰县段。我在上班的途中还听到了火车的鸣笛声。我不经意数了数,就在丰县的开发区就有约二十条绿意盎然宽广的公路通往外界,构筑成了建设国家级开发区的大交通网。
目前,我在村头花一元钱坐上公交车就能游遍丰县两个城,一个是新城一个是老城。眼下,国家又投入巨资改造黄河故道农业开发,开发出路上交通、水上交通及农业资源开发项目、旅游休闲观光带等富民强县的“大交通、大资源”,让那些祖祖辈辈没有靠路致富的人们彻底解放出来,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务工,开着大车小车能观光能休闲,过上城乡一体化的富民小康生活。
下一步,按照县里的规划,继续“构建大交通,促进大开发,搞活大流通,推动大发展”。我所在的家乡路还要修数十条到环城路以外;与黄河故道开发公路相连,什么丰县的红富士苹果、大蒜、黄皮洋葱、黑木耳、牛蒡、山药、牛羊、肉鸭以及地下矿产资源盐、煤和电动三轮车等产品就不愁运不出去了。抬头远望,全国最大种鸭基地、全国最大电动三轮车生产和研发基地等宣传牌就立在三路旁,我为之骄傲,我为之自豪,我也年过半百了,我的预言终于实现了,实现了我的“中国梦”。
(作者: 李丙海 江苏省丰县经济开发区)